修订法案三读通过 父母可为死产胎儿注册姓名

政府将修法让本地父母可在死产的一年内为死胎注册名字。由于移民局或需两年完成系统更新才能添加这项程序,过渡期间,父母如果想为死产胎儿注册名字,可申请出生纪念证书,上面将记录死产胎儿的名字。(取自孙雪玲IG)
政府将修法让本地父母可在死产的一年内为死胎注册名字。由于移民局或需两年完成系统更新才能添加这项程序,过渡期间,父母如果想为死产胎儿注册名字,可申请出生纪念证书,上面将记录死产胎儿的名字。(取自孙雪玲IG)

字体大小:

国会三读通过死产与出生(杂项修订)法案,父母可为死产胎儿注册姓名,纪念离世的孩子。

在等待有关系统更新的过渡期间,家长可申请一份出生纪念证书。移民局自去年10月起,已开始为这群父母签发纪念证书,至今发出51份。 

内政部兼社会及家庭发展部政务部长孙雪玲星期二(1月9日)为法案提出二读时说,希望通过修法让面对胎儿死产伤痛的父母,能有一个方式纪念孩子,在一定程度上协助他们疗愈伤痛。“内政部听到家长的深切感受,胎儿死产的悲痛等同于丧子之痛。对于一些家长而言,为孩子命名是疗愈过程的重要一步。”

修订法案为2021年制定的生死注册法令添加条文,允许死胎父母在胎儿死产的一年内为孩子注册姓名。

父母在过渡期间可先申请一份出生纪念证书

由于移民与关卡局须同时进行其他更紧急的系统提升工作,当局估计需约两年完成这个系统更新,让父母为死产儿注册名字。父母在过渡期间可先申请一份出生纪念证书。

她回应林志蔚(盛港集选区)询问时说,不论国籍,本地死产胎儿的父母都可为孩子登记名字。她也向黄国光(义顺集选区)保证,当局会确保申请过程简易,体恤地照顾家长的需要。

法案通过后,死胎的定义也从妊娠期22周改为24周。本地专家就早产儿存活与发病率展开的研究显示,24周出生的婴儿一般有50%的存活率,而22周早产儿的存活率则近乎零。

现有的死胎定义使一些父母对胎儿的存活率产生误解,以致他们有过高的期望。

孙雪玲指出,过去10年,仅有一名婴儿在22周出生后活下来。这名女婴2018年诞生后在医院接受治疗,166天后才出院,但这类“奇迹”属极少数。

内政部与卫生部检讨后 修改死胎定义

内政部与卫生部检讨后,修改死胎的定义。这也与终止妊娠法令(Termination of Pregnancy Act)准许堕胎的期限一致,同为24周。

她强调:“法案修订后,针对未满24周早产儿的医疗准则、作业程序或护理标准将不会改变。”

若胎儿可能早产,医生会向父母解释胎儿存活率和严重并发症等风险,协助他们做出决定。

颜添宝(宏茂桥集选区)关注家长可获得的支援,也建议当局考虑让保险涵盖死产验尸的费用。孙雪玲回应时说,为死胎解剖不是惯例的安排,属家长的个人决定,家长可考虑其他方式来承担费用。尽管如此,医院一向都会安排医疗社工、护士或心理健康人员,为家长提供所需的辅导和协助。

孙雪玲在国会上也感谢非营利组织“天使之心”(Angel Hearts)创办人陈芳凌和家长朱明俐为痛失宝宝的家长们发声,当天也佩戴“天使之心”赠送的彩虹别针。

朱明俐的双胞胎女儿在2021年8月不幸死产。她曾联系移民局,提出在死产通知书上记录女儿姓名的诉求;去年也发起网上请愿,希望推动改变。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