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星虹:家长 家长 家长

字体大小:

说到本地母语环境,常见提到“家长”一词。

题中叠词三声,说的便是三代家长,过去的、今天的、未来的。

战后至五六十年代求学的那代人,聊往事时常会说起这样的故事:家里兄弟姐妹多,父母就会“梅花间竹”地为孩子安排就读不同语言源流的学校,老大上华校,老二上英校,老三又上华校。华校学生中,也有不少读了几年后转入英校。“记得父母曾说,读英校的孩子前途无忧,读华校的华文再好也做不了律师医生建筑师……”,这句父母的话,竟曾出现在不少人的回忆故事里。

近年读那段母语教育历史,留意到主流叙述里对“家长”这个角色的塑造:华校学生收生不足,华校数量减少,是因为更多家长选择不送孩子进华校。

进入七八十年代之交,家长无需再为“梅花间竹”操心,此时已无英校华校,母语成了学校里的必修科目之一。可是外面的主流职场语言环境一如既往,照样是以英语为主的单语世界。孩子们在校苦读掌握“母语说读写”能力,离开学校才发现这项能力与职场无法接轨,练了十几年的武功没有用武之地,很快也就荒废了。

这群孩子便是今天的中青年家长,在华语运动40周年纪念的今天,发现自己也正被点名:本地双语优势正在相对减弱,家长应在家中多讲华语。

说到本地母语环境欠佳,“家长”一词很好用。可细想之下,你会发现这里面的逻辑因果倒置:来到家长这一环,往往已是“果”,可怎么总被说成“因”?

其实无论哪个年代,做父母的大多希望孩子能多学母语,可无奈形势总比人强。家长最大的心愿,无他,不外是为孩子打下将来自食其力的基础,包括语言能力。如何为孩子的未来做出趋利避害的选择,家长心里自有分寸。也正因为如此,人们都说家长为孩子做的选择,是最准确的市场实用价值指标。

那么,什么才是“因”?此时我想起本地年轻朋友最近在FB上的一则贴文。在初级学院担任华文科系老师的他,对母语教学满腔热忱,可现实也有令其心酸的一刻:“华文老师的心酸在于几经努力把学生带上轨道调整好学习心态准备会考时,天外飞来一句: 华文很重要咩? 不是pass(及格)就好,干吗这么serious(较真)?”

天外飞来的这句话,让人沉重让人泄气,却也道中了母语环境好不起来的主“因”——这么多年来,母语在职场上几无实际用途,导致在社会上学校里得不到应有的尊重。今日的孩子就是未来的家长,几可预见,职场母语这个“因”一日不变,未来的家长仍会延续这个果,他们仍会偏重跟孩子说英语,尽管那是半咸不淡“不标准”的英语。

说到本地的母语环境,点名家长很容易,可点出的不外是“果”;职场上让母语成为实用语言之一比较难,然惟此方能切中母语环境欠佳的“因”。

舍易求难,也许是时候了。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