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用局智能科技蓝图 推动我国水务系统数码化

这个由公用局员工自行研发的远程水质监控设备,可全天候测量水中的微型无脊椎生物数量和类别,有望大幅度提高现有工作流程。(梁伟康摄)
这个由公用局员工自行研发的远程水质监控设备,可全天候测量水中的微型无脊椎生物数量和类别,有望大幅度提高现有工作流程。(梁伟康摄)

字体大小:

●三合一峰会

公用事业局推出智能科技蓝图,采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等技术,推动我国水务系统数码化。

该局计划在未来五年内,针对水质管理、主要水管网络、客户用水量数据,以及员工工作流程这几方面开展多项试验。

面对不断上升的水资源需求和运营成本,加上人力资源短缺,以及气候变化等多重挑战,公用局指出,使用数码解决方案和智能科技,有助当局加强水务系统的营运韧性、生产力和安全性。

公用局首席信息官卓金福昨天在记者会上表示,本地用水量预料在2060年翻倍,为了确保该局能维持高服务水准,同时满足高用水需求,“现有的工作方式是不可持续的”。

他说:“数码化是一种解决方案,这个全新计划将能确保水务系统的持续发展,水务专才也能提高工作效率。”

新智能远程探测器
可提升评估水质工作效率

公用局在为期五天的新加坡国际水资源周上也展出了多个智能项目。其中一大亮点是该局自行研发的远程探测器,它利用人工智能技术监测水源样本中的微型无脊椎生物(Micro-Invertebrate),以评估水质。这一新设备有望大幅度改变研究人员的工作方式,提高工作效率。

负责研发这一设备的微生物学家郑棋翔,任职于公用局水质署。他受访时指出,现有的微型无脊椎生物水质监测工作平均每周进行一次,但过程十分耗时耗力。

“研究人员需先收集水样本,回到实验室后,一般会花上两个小时才能完成每份样本的评估。新设备可以随身携带,我们利用人工智能科技和数据库,可以立即辨别水中生物的幼虫和卵,以及它们是否活跃或死亡。”

这个设备也可全天候运作,并连接研究人员的智能手机或平板电脑,提供实时资料,并在发现异常数据时发出警报。

目前,新监测设备已通过概念验证阶段,公用局预计在2020年底制作多几台设备,开展进一步试验。

测试自动船监测海水质量

与此同时,公用局也正在测试自动船项目,通过船上安装的感应系统监测水质。由于自动船的设计有能力抵抗汹涌的海水,当局希望未来能用它来监测海水质量。

至于家庭用水量方面,公用局将继续探讨智能水表的使用。

当局之前已为榜鹅约500户家庭安装的自动水表计量系统,除了提供每日与每小时用水量等数据,若发现用水量出现异常情况如漏水等,也会通过手机应用发出警示提醒居民。

卓金福指出,如今不少国家都已在使用或有意发展智能水表系统,当局接下来将借鉴不同国家的推行经验和技术,确保相关数据的准确性,以及网络安全。

另一方面,公用局昨天也为炼油、石油化学和化学工业,以及晶圆制造和半导体业者推出最佳作业指南,鼓励他们借鉴同行的省水方式。

来自这两个领域的公司企业皆是本地工业用水大户,他们的用水量分别占非家庭用水量的13%和11%。

集世界城市峰会、新加坡国际水资源周及新加坡洁净环境峰会的“三合一”峰会今天结束。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