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论:回看三小时飞行区内的商机

字体大小:

社论 2018年5月24日

在2001年,时任新加坡总理吴作栋在国庆群众大会上指出,我们应该将新加坡打造成亚洲区域的枢纽,并将经济腹地扩大至七小时飞行范围内的国家,包括中国与印度。在这个七小时飞行范围的国家中,当时的人口总数达28亿人,其中有数以亿计属于中产阶层,是全球经济发展的亮点。

实际上,新加坡依靠贸易为生,必须与全球各地建立紧密的经贸关系。以七小时飞行范围划为经济复地,并非是其他区域不重要,而是反映了当时区域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机遇。在这个概念提出后,新加坡与中国以及印度的经贸关系都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尤其是崛起的中国。

然而,中国今天的经济发展正迈入另一个阶段,劳工成本不再是它的竞争优势。不少外资企业从中国转向成本较低的东南亚国家。此外,中国从资本输入国蜕变为资本输出国,处于中国周边的东南亚国家,成为了中国资本循环的主要对象之一。

在这个发展趋势下,新加坡有必要抓紧机遇,在三小时飞行范围内的亚细安国家,投入更多的资源与时间。正如贸工部长陈振声几天前在一个论坛上指出,人们不能总是将“亚细安有巨大潜能”挂在嘴边,而是要去实现这个潜能。

其实,与过去20年比较,目前的土壤更适合我们去实现亚细安的巨大潜能,并从中受惠。

首先,中国过去是主要的资本输入国,新加坡以外的亚细安国家难望其项背。外资企业,包括新加坡公司,纷纷涌向中国投资。然而,随着中国制造业往价值链上端移动,劳工密集的企业转向亚细安国家,促进了这些国家的经济发展。因此,在吸引外资方面,中国与亚细安过去是竞争者,目前两者则是处于价值链的不同阶段。在吸引外来投资方面,亚细安已超过了中国与印度的总和。

由于亚细安国家的劳动力相对年轻,因此这个发展势头有可能持续多年。在这一方面,新加坡企业在开发工业园以及城市解决方案的经验,将能对它们的发展发挥增值的作用。新加坡企业已在越南及印度尼西亚开发工业园,而这个模式可在其他亚细安国家复制及推广。

其次,经济的发展凸显了基础建设的不足,亚细安国家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或筹划基建项目。樟宜机场集团和盛裕控股集团主席廖文良指出,目前本区域的基础建设设施“严重不足”。到了2030年,在亚洲100个大型机场中,52%需要扩大搭客大厦,而69%需要增加跑道。

基建发展需要庞大的资金,而融资往往是基建发展的软肋。新加坡是金融中心,并在基建项目的融资方面,做了不少工作。去年,金融管理局就推出了“亚洲债券津贴”计划,让合格的债券发行人获得高达50%的发行费用津贴,以鼓励资本市场发行大型的债券。

第三,中国的资本输出,加强了新加坡作为本区域中介的角色。根据统计,中国的对外投资中,三分之一经过新加坡。这主要归功于新加坡的法律规章、仲裁以及银团贷款所提供的优质服务。此外,中国及其他资本输出国也通过本地企业,开拓亚细安的市场。中国电子商务巨头阿里巴巴收购本地注册的网购平台来赞达,并入股新加坡邮政,便是借助新加坡发掘亚细安的商机。

《商业时报》及渣打银行最近进行的调查显示,每五家接受调查的企业,有四家计划在未来三至五年内在亚细安国家扩充业务。不过,目前只有一半受访的企业在新加坡以外的亚细安国家设有据点。调查也显示,当地复杂的法律条规以及无法找到恰当的合伙人,是新加坡企业在亚细安国家碰到的两大难题。

其实,这不是亚细安国家独有的问题,而是海外投资普遍面对的障碍。新加坡有必要加强对本区域的了解,包括语言、文化及历史。由于我们的地理位置以及金融中心的地位,我们有条件成为第三国进入亚细安的主要门户。但关键是,我们必须对本区域有充分的认识,并将区域的知识转变成我们的竞争优势。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