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站:被忘却的汉语拼音年代

读者指出,“后港”其实不是翻译,而是汉语拼音。(档案照)
读者指出,“后港”其实不是翻译,而是汉语拼音。(档案照)

字体大小:

12月10日《联合早报·交流站》严文珍读者的投函《别再让华文闹笑话了》中,谈到几个地名的翻译,“其实,新加坡有不少翻译得非常贴切和寓意深刻的词语或地名,如万吉(Bangkit)、策士纳(Chestnut)、四美(Simei)、盛港(Sengkang)……”。

其中,“四美”其实不是翻译,而是汉语拼音。也就是说,Simei是四美的汉语拼音。四美组屋区落成于1980年代初,当时正值政府如火如荼推行讲华语运动,也大力推广汉语拼音的使用,包括鼓励华族把姓名原来根据方言发音的英文拼写法改为汉语拼音,比如Lee(李)改为Li、Goh(吴)改为Wu等等。当时落成的新镇和街道也改用汉语拼音,甚至小贩中心、巴刹、酒楼和中元会也在推广汉语拼音之列。这么做目的是要协助学生掌握汉语拼音,从而学好华文。

在那个时候落成的组屋区包括四美、后港(Hougang)、正华(Zhenghua)、裕华(Yuhua)等,不仅镇名用汉语拼音,连街道也拼音化。如在1985年从淡滨尼南改名四美的组屋区内,就出现了中国古代四大美人的街道名,即西施、王昭君、貂蝉和杨贵妃。不过,这些名称只亮相了一阵子,就因为人们觉得很不习惯而被改掉,只有四美保存下来。

讲华语运动虽然年年举行,但在社会上推广汉语拼音的运动却很快走入历史。四美等拼音地名的由来,也跟着被大多数人所遗忘,连当地的国会议员、华语电台的广播员、地铁广播等等,都读不出Simei的正音,而一概出口“西梅”“奥港”(后港),而不是四美、后港。

至今令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的是,华语广播员还在“西梅”“奥港”,而英语广播电台和电视台的新闻广播员(包括非华族),在播报新闻或路况消息时,却几乎都以汉语拼音读出四美和后港等地名。真是奇哉怪也。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