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相秒:“平衡术”能透视中国周边形势?

订户
赠阅文章
订户专享 赠阅文章

早报新添“赠阅文章”功能!凡早报VIP会员,每月可赠阅 5 篇订户专享文章。

了解更多

字体大小:


多数中国学者在谈到诸如菲律宾、越南与美国互动,斯里兰卡与印度的关系,印度之于“印太战略”和“一带一路”立场等周边问题时,惯用“平衡”一词加以概述。这不禁让人疑惑,基于“平衡术”的分析,能普遍解释周边国家涉华外交行为吗?


近一段时间来,从南亚到东南亚、东北亚,“平衡”的分析框架就像一把万能钥匙,被学者用于解释几乎所有周边国家的涉华对外决策之中。譬如,多数分析认为,亚细安国家如菲律宾、越南、新加坡、马来西亚等正在中美竞争之间寻找“平衡点”;印度对美国“印太战略”和“一带一路”倡议的立场、越南加强与美军事安全合作、菲律宾杜特尔特政府强化对美军事同盟关系,以及南亚小国如斯里兰卡、马尔代夫、尼泊尔在提升与中国合作的同时,始终保持与印度的优先外交关系,日、澳在中美贸易战中保持“不选边站”立场等等,都被视为是“平衡术”造就的结果。


不难看出,这种基于“平衡”逻辑的分析,至少包含了四个层面的前提假设:一是中国实力的增长使得地区权力对比逐渐向中国转移,而中国也渐渐成为现存地区秩序的挑战者。二是中美正在太平洋和印度洋地区展开覆盖政治、经济、军事等各个领域的“全方位”“零和”竞争,两国利益诉求互不相容。三是倘若周边国家在中美全面竞争之中,在某个领域“偏袒”任何一方,都可能招致另一方的“报复”,进而遭受经济、外交、安全利益上的损失。四是与中美保持“同等”的外交关系,避免向任何一方“倾斜”,可以有效保证各国的利益最大化。

订阅登录,以继续阅读全文!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