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学者:“双循环”不会改变中国对外开放格局

过去几年,中国一直努力降低经济对出口的依赖。2019年中国货物出口在国民经济的比重,已由2006年的35.4%下降到17.4%。(路透社档案照)
过去几年,中国一直努力降低经济对出口的依赖。2019年中国货物出口在国民经济的比重,已由2006年的35.4%下降到17.4%。(路透社档案照)

字体大小:

中国国务院参事、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名誉院长林毅夫,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关于“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吹风会上指出,“内循环”“双循环”是中国经济自身发展的必然结果,这个目标“不会改变中国对外开放的格局”。

中国官方学者否认“双循环”的新发展战略是被动应对中美冲突,以及2019冠病疫情冲击的短期措施。

中国国务院参事、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名誉院长林毅夫,昨天(9月29日)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关于“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吹风会上指出,“内循环”“双循环”是中国经济自身发展的必然结果,这个目标“不会改变中国对外开放的格局”。

林毅夫表示,虽然受冠病疫情冲击与中美摩擦的影响,拉动中国经济“三驾马车”中的外需萎缩,但并不会对中国经济发展造成明显影响。

过去几年,中国一直努力降低经济对出口的依赖。2019年中国货物出口在国民经济的比重,已由2006年的35.4%下降到17.4%。也就是说,82.6%的国民经济主要靠国内投资与消费,实现了国内循环。

林毅夫说,根据经济发展规律,经济体越大,国内市场就越大,国民经济就会更多依靠国内循环。

他举美国和日本2019年出口分别各占GDP的7.6%,13.4%的数据解释说,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随着民众收入持续提高,经济体量与服务业占比增大,出口占GDP比重也会逐步降到美日两国的水平,中国经济也会愈来愈依靠内循环。

中国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国家统计局原总经济师姚景源昨天在吹风会表示,中国提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新战略,与中国自身比较优势的变化也有关系,即从具有庞大的廉价劳动力市场转变为超大的内需市场。

中国官方最近不断提出“内循环”“双循环”的发展目标来寻求保障经济,外界认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将会是中国“十四五”(第十四个五年)规划期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指导方针。

不过,外界也担忧中国官方过分强调发展内循环,会造成封闭运行的“锁国经济”,从而影响对外开放的力度与格局。

林毅夫对此反驳说,突出内循环并不会改变中国对外开放的格局,“结构的变化反应的是经济的基本规律,并非政策方向的改变”。世界大经济体都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但经济要发展好,也要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

姚景源也指出,要实现“内循环”,就要让消费成为拉动中国经济增长最重要的马车。

去年中国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为57.8%,远低于发达经济体的70%至80%。他指出,如果今后中国每年能把消费对GDP贡献提高一个百分点,2035年将超过70%,消费就将成为“国内大循环的坚实基础,国内大循环的成果。”

增加消费支出的关键,是提高居民收入。姚景源指出,在政府财税收入、企业利润收入及城乡居民收入的三块蛋糕中,如果要扩大居民收入,就必须“切”政府这块蛋糕。

“蛋糕切三块,难题在哪儿呢?就是拿刀的、管切的是政府,自己切自己可不容易。”他强调说:“必须依靠改革,深化改革”。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