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影评
Netflix播出的美国成人动画短片合辑《爱、死亡与机器人》(Love, Death + Robots)新近推出第二辑(volume,不叫season(季),自有它的逻辑),似乎没引起太多的注意,有点可惜。
第一辑有18部短片,第二辑有8部,每一部都是各不相关的独立单元,挺容易消化。这些片子大多有比较激烈的内容,并且以奇幻、科幻、恐怖或惊悚元素为主干,带领我们暂时抛开日常的现实世界,极力电击我们的想象。前后两辑的《爱》非常多元化,横跨多种不同的风格、题材与格调,优劣不一。其整体上口味偏重,不得不请观众朋友们慎入。
比如第一辑的《索尼的优势》(Sonnie's Edge),讲脑控怪兽的地下格斗赛事,全片尺度甚宽,充满邪僻之气和极端的血腥残暴,较为重手地表现了人生的黑暗面,恐怕容易引起一大部分观众的反感。然而,其格斗场面的动画质量可观,故事够凝炼,节奏恰好,当中更着力传达了一个思之动容起敬的大道理,我们也不好轻易一笔抹杀。
相比之下,《爱》另有几部片子或立意浅陋,或构想简疏,有的仿佛纯为耸动而耸动,或者流于无谓的龌龊陈俗,就挺令人失望。此外还有像第一辑的《冰河时期》(Ice Age)这种舒展奇思妙想的幽默小品(这一部比较特别,是真人演出结合动画),或者像第二辑的《自动客服》(Automated Customer Service)这种专戳笑穴的讽刺之作,喜好不同的观众不难各有所得。
人不可忘本
《爱》有两部短片思想性较重,我个人最为喜欢,分别为第一辑的《兹玛蓝》(Zima Blue)和第二辑的《溺毙的巨人》(The Drowned Giant)。
《兹玛蓝》讲述未来世界的艺术大师——兹玛的创作发展历程。兹玛的画作逐年越画越大,运用的一种蓝色越来越显著,自成特色。在身处事业巅峰之际,他做出大胆超然的决定,在众人的惊呼声中完成辉煌一生最后的一件作品。艺术的追求至此已是尽显终极意味的本性追求,幽幽然合乎道家《道德经》所谓“归根复命”、返朴归真的奥义。此中“不可忘本”的呼吁,放下一切回归原本的精诚与牺牲,真是叫凡尘中离道日远的我们唏嘘不已。
人生在世,怎能沉溺于身为大众“明星”的荣耀?没有毅然的委身奉献,终究难有最高的自我成就。《兹玛蓝》和《索尼的优势》在精神上实有相通之处,契心者大可自悟。
我们这些卑劣的侏儒
《溺毙的巨人》的故事改编自英国著名小说家J. G. Ballard(J.G.巴拉德)的同名短篇小说。性质比较像是一篇讽世随想,讲述一具神秘的巨人尸体被人发现横卧在海滩上,人们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如何加以处置。
本片将原作的文字转化为鲜明逼真而又超现实的视觉形象,大有功劳。它对小说贴得相当紧,但还是有些多余的改动,让读者为之皱眉——比如将观察巨人的主人公从图书馆员工改为科学家,未免疏于领会原作者的深意;将原作中巨人身上仅有的一块遮羞布取消,使其完全赤裸,更是用心可疑。
从戈雅的名画到日本的《进击的巨人》,“巨人”意象在环球文化史上总是蘸满厚重的意涵。对于作为寓言的《溺》,我们可以做各种解读。比如我们大可以从“现代人如何对待伟大的前古文明或文化遗产”这样的角度去观看,深入感受本片所抒发的感叹。我们这些后世子孙面对宏伟绝美的“巨人”,简直像是卑劣粗鄙的侏儒或苍蝇,对巨尸只懂得“到此一游”,摆pose拍照留念,或者胡乱涂鸦,肢解,片面窃取,进行庸俗或商业化的利用,百般践踏蹂躏,到最后甚至是淡忘、误认或任其彻底腐烂。我们长久以来惯于“灭祖灭宗”的国人对此暗喻,岂能不视而有愧,进而反省呢?
据说《爱》明年还将推出第三辑。单看今天重点介绍的两部短片,我想我有理由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