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梵高与日本》 追溯大师的日本情结

字体大小:

本周影评

我们每个人都是各自时代的产物,不可能完全跳脱。

每个人也是来自过去的万千流绪的聚集点,即使是举世叹服的大师级人物,也毫无例外。只有有时难以考证的影响源头,绝没有无根无本、在真空中无端端蹦出来的天纵奇才。

以荷兰画家梵高为例,虽然他的大名家喻户晓,其创作受到日本传统版画极深的影响,却是比较少为人知。英国纪录片《梵高与日本》(Van Gogh and Japan)配合阿姆斯特丹梵高博物馆的同名展览而摄制,讲述这一层沟通东西文化的关系,正好可帮助我们填补认知空缺,品味近代文化交流史上的一段奇妙因缘。

梵高接触到东瀛的文物与美学,为之着迷且积极效仿,其实不是孤立现象。日本于锁国数百年后,在19世纪对世界敞开门户,欧洲随之掀起所谓日本主义(Japonisme)潮流,吸收日本画风的西方艺术家在当时大有人在。然而,正如《梵》所揭示的,一辈子不曾去过日本的梵高惊艳于远东的异国风韵,其所感、所学及在吸收后自出机杼,别有开创的程度,无一不是特别深刻。他全心浸濡并化为己用的各个方面,包括题材、构图、视角、线条、色彩运用等,甚至包含飘渺玄虚的精神层面。当初若没有传自日本的大量精美版画,就不会有后来在艺术上独放异彩的梵高——看了《梵》,才知道这话一点都不夸张。

美的感动

本片在画面上大体偏于静态,但并不枯燥沉闷。受访的专家们固然讲解平易,评析中肯,片中频频穿插从画家私人书信中摘取的精选言说,更是澎湃有力的第一手材料。我们从这些以第一人称倾吐的心声中,很能够感受到大师真诚的兴奋、热爱以及创作意志。

此外,本片为我们呈现了梵高丰富多样的画作,不仅数量可观,而且多为一般人所不熟悉,看了大感过瘾。许多人对梵高作品的印象恐怕仅限于《向日葵》《星空》,特定的几幅自画像,以及《梵高在阿尔勒的卧室》,可借此片拓展视野。尤其是看到大师那些“和风”痕迹最为明显的作品——包括把自己画成有如佛教苦行僧的自画像,深入模仿浮世绘(甚至模拟汉字题跋)的致敬之作,或许还会惊讶于意想不到的跨文化影响。

《梵》还有一大特点,就是它从一开始就颇为用心地不时穿插法国和日本的景物风光,拍得韵味十足。这些绝不是例常的过场镜头,用意在于引导观众体会梵高当年面对景色的审美感动,以及他对日本的想象。由实景之美,入其画心之微,在理念上和操作上都相当可取。

双向理想化

当然,梵高对日本的想象和学习自有它的局限,大有理想化、片面化之嫌。然而,这并不妨碍他从中激发出新的事物,从不一样的角度“继承”了他所师法的人文渊源,突显创造性的价值,成就不朽。《梵》到了最后,不忘告诉我们,在梵高去世后不久,日本人也开始认识他的创作,懂得欣赏它,在不知晓其“和风”根源的情况下感受到当中有与日本民族文化隐隐契合之处,进而又对梵高投以他们自己理想化的想象。两镜相照,相视如幻影,往复反射无尽;文化的交流与演变本来就应该如此生生不息,互变求进。

我看《梵》想到的是在尊重师法对象的宽广前提下“变则通,通则达”的古训,想到去年底本地关于舞狮应该怎么舞,不应该怎么舞的争议。将来类似的争议肯定还会有。若欲决断,只能寄望予对世界文化规律知深识广的智者。

《梵高与日本》可在The Projector网站租借观赏:theprojector.sg/themes/now-on-vod/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