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影评
这些年来世变纷扰,让很多人都觉得活得挺辛苦,很烦很累。我们需要的,是至少引入一点清新光明、一点疗愈或同理心的窗口。
今天,我不想替千篇一律的浮夸大片做宣传,也厌于消费 Netflix的媚俗刺激,只愿分享一个丰饶的电影宝库——加拿大国家电影局的官方网站。那里寄藏着许多不同时代的加拿大影片。它们虽然大多不为一般观众所知,却富有深度和创意,又可免费且合法地观看,使我不禁发出“相逢恨晚”的慨叹。
今天就给大家介绍当中归入“动画类”的一些短片。其中有的全无对白旁述,任何人都可轻松观赏。
战争与疲惫
放眼现实,战争的号角现已四处响起。像《战壕》(The Trenches, 2010年)、《比德洛》(Bydlo, 2012年)和《他》(Him, 2016年)等反战影片显得颇合时宜。
《战壕》借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档案影像,从写实而渐渐趋于魔幻,最终无言地感叹一个普通人简朴人生的消逝;《比德洛》则全用超现实的表现方式,真真幻幻,寓大于小,在杀声震天中构造出近乎史诗式且充满泥泞气息的战争场面。巧的是,这两部短片都以“战死者同归焦土”的非人化变异过程收尾,沉重地凸显了战争的残酷与黑暗虚无。
《他》是极短的小品,采取了另一个角度,以绵绵的空荡飘渺传达了战争难民孩童的主观感受。它让我们隐然体会到小难民的孤寂无依、迷茫疏离和随波漂流,不由而然地联想到乌克兰的母子难民潮。有趣的是,另一部极短的小品——《心智分叉》(Mindfork, 2016年)运用了明显与《他》同出一源的音频材料(英语语文课的教学录音),经剪裁组合而表达了完全迥异的内容,并还注入幽默。《心智分叉》看似古灵精怪,实则颇具概括性地抒发了现代人在生活中疲于奔命、追赶不上的感受,到最后发出了冷冷的求救之声。这是凝练的刻画,也是表明广泛危机的警示。
带有童趣的《我已一无所感》(I Don't Feel Anything Anymore, 2016年)将此寓意进一步延伸。本片采用粗拙的画风,讲述了一个消防员和一个魔术师日复一日致力于帮助群众的生活。我们看到这一对伴侣在充满创伤和破坏的世界里默默努力,各自尽责地扮演各自的角色,但也看到他们终究是凡人,长久下来也会感觉疲累麻木,丧失自我。(魔术师通过一一呼叫身体部位来让消失的自己还原,此中包含了动人的深意,令我联想到清代学者孙星衍名为《释人》的一篇奇文。)片尾提醒我们,人到了这个时候就是需要爱,需要互相依偎,互相稳住,才能继续。本片由此显出其悲悯入微,让我一看再看而仍回味无穷。
心灵的外展
正因为爱,《暴风雨》(The Storm, 2021年)和《临终陪伴》(Thanadoula, 2020年)都在通过诚恳温润的分享,诱导我们超越自己的痛苦,着眼于关心别人,突破消极狭隘的甲壳向前走。它们一部讲“生”(接生),谈到当前疫情中的心理困境,大家易于认同;另一部讲“死”(陪伴临终者),但在其阴幽幽的印象交错中也殊途同归。后者片尾还配上了悼亡歌“Snow Day for Lhasa”,词曲俱佳,值得推荐。
《外祖母》(Mamie, 2016年)是了不起的佳作,讲述一名小女生怎么看待性情硬冷的外祖母,画面的表现手法富于变化自如的想象力,以及切肤锥心的感染力。其叙述灌满了对老人家的悲悯体谅,眼下老少世代严重疏离、缺乏交接的时代很需要这样的感性桥梁。大家可以到Netflix看一看2014年日本动画片《回忆中的玛妮》(When Marnie Was There),与本片两相映照,绝对会激起更深的感动。
心灵的外展沟通到了极致,必然归结到“万物一我,千古一心”的境界。这正是《我在这里》(I Am Here, 2016年)的核心。本片专以极简单的视觉形象代表统摄一切的形而上超绝存在,沉静中竟压抑着出人意表的张力,时而激动爆发。它最后给出难以用理性索解的、只会引人思考追问的结尾,似乎有点禅宗公案的意味,构想清奇不俗。
以上精选的几部,有如琳琅满目的一桌小菜。大家看了,应该能明白我为何向来特别喜欢动画短片。
欲观赏上述短片,可到加拿大国家电影局的网站:www.nfb.ca/anim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