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梦如幻如泡

字体大小:

本周影评

《泡泡》最大的艺术“罪过”,是过度地依赖美学来撑起形而上学内涵,结果导致后者流为铺垫疏劣,根浅枝弱的嫁接之物。

家里电脑所选用的屏幕保护程序,一直是“泡泡”主题的。静观无数个彩色泡泡在一片漆黑之中弹来弹去,视线总是有点移不开。鼠标一刷,屏幕上出现的是完全不同的画面——拟定要上载到网上画廊的画作《水の精灵》。慢吞吞地画了一个月,犹未完成,只因为很想加上大量的泡泡,但又缺乏这方面的描摹经验,没把握。此时,Netflix刚好推出日本动画片《泡泡》(Bubble)(跟4月初推出的美国喜剧The Bubble(《泡泡剧组》)不是一回事)。

这真是绝无深意的巧合吗?还是印证了《泡泡》剧中所娓娓阐述的玄理:宇宙间万事万物都正飘游于因缘际会之中,缘聚缘散,一期一会,任由我们去交错、体会、珍惜、回忆,以及希冀亿兆年后再度相遇?

人鱼公主X跑酷X灾变废墟

《泡泡》的故事是个匪夷所思的组合,所糅合的元素包括人鱼公主的童话(当然是有新的诠释),“跑酷”这种极限运动,以及大都市废墟中劫后余生的生活。最后那一项毫无新意可言,只是延续了日本流行文化中一种源远流长的迷因(meme)。此中固然体现了日本人惯于经历天灾的集体想象,但同时可说是反映了当今青少世代深深有感于“地球有难”且欲致力救助的一股危机意识和担当之意。

《泡泡》在本质上始终是面向青少年的成长剧兼抚慰剂,剧中对大问题的解决是极其简单化和直觉化的。(若想自己打一剂名为“现实”的醒神药解解醉,建议大家去重温2012年的大片《林肯》(Lincoln),看真正做大事的人是怎样一凿一痕地努力改变世界。)既然志不在满足理性,《泡泡》的价值可说全都押在画面美感上了。

美感何在呢?顾其名而知其所重,当然一大半都在于数不尽的泡泡。根据剧情的设定,已遭遇所谓“降泡”之灾的东京市内到处充满了神秘的泡泡,势如铺天盖地;只苦了

Wit Studio的诸位画手不得不极尽画艺之能事,从多角度多方面表现泡泡的万千姿态。圆柔变形,闪亮如虹不在话下,时而凶神恶煞,蜂拥而至的阵容,倒是意料之外的奇想。想早日完成《水の精灵》的我,可能也从中“偷”到了一点灵感。

美学撑起形而上学

泡泡的物象自有它丰富的联想和文化意涵。它代表与外界或异己者隔绝(比如我们会说某某人“活在泡泡里”(lives in a bubble),但它同时又中空轻盈,吹弹即破,象征一切事物(包括生命)的脆弱、短暂与虚无。比如佛家有云:“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并又以大海中激涌的气泡(海沤)比喻现象界的生灭无常。这种种寓意在《泡泡》剧中都隐隐交织着,在一定程度上发挥着文化资源的能量。

除了泡泡以外,本片的画面大体上都重视空间开阔,光彩明亮,纷纶繁艳之美,颇有些类似新海诚《天气之子》的韵味。然而,其人物形象不时流露出中韩两国动漫画风的影响,有违我个人“纯日派”的喜好。必须承认,这是大势所趋,无可奈何。倒是声优的选择有点令人愕然——由宫野真守为“慎”这个高大壮男型配角配音,是嗓音和形象的彻底错配,只会引起大脑抽搐;至于女主角“诗”,Wit Studio选用了歌手“莉莉阿”,嗓音没有预想中的高尖“可爱”,反而时显沉凝神秘,挺符合“诗”这个“泡泡女”的身份。

我想,《泡泡》最大的艺术“罪过”,是过度地依赖美学来撑起形而上学内涵,结果导致后者流为铺垫疏劣,根浅枝弱的嫁接之物。要美丽的画面与“缘聚缘散,一期一会”的大道理相互借力,单靠几个流于表面的过场镜头,绝对无法促成与全片感性主脉的深入结合。

任何艺术作品若真想带来隽永的感动,到了这样的结点,都不可不斟酌背后的得与失……否则,最终出炉的只会是文化史上的又一个泡泡而已,不戳自破。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