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有病,我们只能孤独

字体大小:

日本和韩国向来擅长刻画病态社会悲剧,从演员阵容到争议性主题,《流浪之月》受瞩目,继而获得好口碑,并不是太让人讶异的事。由写BL小说出道的凪良汐的原著改编,以题材而言,风格原该是尖锐激烈的,但电影氛围始终淡然而疏离,就跟主角对世界展现的姿态一样。

前作包括韩国电影《寄生上流》《哭声》等的洪坰杓担任摄影,导演是拍过风格阴暗的《恶人》的日本韩裔李相日,片长两个半小时,却从不感觉时间流逝,倒叙手法逐渐袒露过去,制造悬疑却原来毫无悬疑。

被认为有娈童癖,也就是电影里所说的“萝莉控”的19岁青年佐伯文,因诱拐9岁女童家内更纱而被捕。15年之后,女孩重遇青年……是共谱禁忌之恋?是受害者摆脱不了斯德哥尔摩综合征症状?这样认定,你便落入了小说作者与电影编剧所要凸显的世俗之见。

“这是一个不属于恋爱或亲情,纯粹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故事。”原作者曾有此阐述。大家以为必然发生过的骇人听闻,其实很纯粹,或许什么事也没发生。

有些人之间,注定有着剪不断的羁绊。两个被视为异端的个体,在这地球上难觅栖身之所,遇上了,难免像磁铁,相互吸引。无处可逃的女性,天生残缺的男人,她和他的故事,未必如一般人想象的那么戏剧化。尤其是更纱成年之后,两人更像是能互相理解的柏拉图式伙伴,而非八卦杂志笔下或好事之徒口中的禁忌烈爱。

世人认定被诱拐的黑暗日子,镜头下呈现的却是单纯美好、自由轻松的。和原著不同的,电影版并没有对女主角的原生家庭背景作深入描绘,她天性中不受世俗束缚的自由灵魂源于何处没有被凸显,以致于观众脑海中仅深植她成年之后楚楚可怜的悲情模样,人物个性没有被完全呈现,这点让我颇感遗憾。

肉眼所见从不是真实全貌

当年被硬生生拉开的手,遭阻绝的羁绊在15年之后再度重新联系起来,是命运的恶作剧亦是上天的慈悲。娈童癖敏感题材已处理得含蓄,至少应该不会让观众感到不快吧。但谁知道呢,毕竟如今中西社会皆奉行非黑即白政治正确。虽然我认为不仅是电影,这世界理应容许大家有更大的思考空间。

我们都活在他人的想象当中,好与坏早已由常识来判定。只是,事实与真实之间,有着如同月亮、地球般的距离。从地球看月亮,你我肉眼所见从不是真实全貌。同一事件,大家以为如此,当事人未必有相同感受。加害者和受害者,如何定义又何谓有罪?

不仅是加害者,受害者同样承受着异样眼光,无从反抗。因为,社会以“善意”之名,你怎能拒绝?人人都想充当好人,佯装小心翼翼,摆出了“我都是为你好”的姿态,施舍一个怜悯眼神。所谓的温柔可能才是制造伤害的元凶。言语,也可以杀人啊。

电影中,更纱男友中濑亮言谈间处处透露出优越感,以拯救迷途羔羊的正义英雄之姿,甚至可名正言顺施予暴力。看吧,丑陋是人类的本性,定罪为污秽的行径本质上反而相对单纯,真相往往最是讽刺。

松坂桃李活在角色里

年仅24岁的广濑铃向来是是枝裕和、岩井俊二等大导演爱用的演员,她的演技,我从不怀疑。这次却真正看到了她的成长。已不再是《海街日记》和《最后的情书》里的那个纯真少女。电影里,温柔如月,脸上挂着微笑,掩饰了仓皇与哀痛,无声对抗世间残酷,很是让人心疼。虽然我更爱童年版“更纱”——12岁的白鸟玉季,眼神中交织纯真与复杂,仿佛因看透人心而带几分决绝的凉薄。

松坂桃李也让我惊艳。以往认定他就是没有表情的花美男,《流浪之月》竟见他脱胎换骨,由内至外完全活在角色里,连气质也变了,让我几乎想不起他原本的样子。轻飘飘毫无重量亦无生气似幽灵,瘦削的脸庞,没有半点血色,深不见底的空洞眼神,“佐伯文”就该是这个样子。

横滨流星颠覆形象也挑战演技,诠释偏执控制狂暴力男,表面上是自信的大好青年,无论是人物骨子里的偏执卑劣与脆弱悲哀,或是几幕近乎疯癫的暴力式爆发,他出乎意料演绎得相当出色。

或许,有好剧本便能让演员本能被激发吧。又或许我们以为自己看清了,其实却从来看不清。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