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市九年后,我才有缘观看《梦与狂想的帝国》(The Kingdom of Dreams and Madness,2013年),事关堪称日本动画“帝国”的吉卜力工作室的纪录片——片中神龙见首不见尾的高畑勋(全片多次提到他,但本尊只在片尾匆匆一瞥)已在2018年癌逝,而在片末第七次宣布引退的宫崎骏,2016年又技痒复出,新片预计明年上映。
于是,《梦》片成了2013年间吉卜力的“切片”记录。本身是吉卜力“小迷妹”的纪录片导演砂田麻美“闯入”此帝国去贴身窥探她的偶像,令全片弥漫一种粉丝电影的色彩。砂田麻美还着意模仿,从画面的色调、素材的选择和组织(如好多工作室养的猫的镜头,绿叶红花,宫崎骏和员工仰望彩云天的画面),到节奏、配乐,都很吉卜力。
可若处理得过度粉丝视角、朝圣心态,对部分观众会产生信息差。对吉卜力作品不熟的观众,怕会抓不着导演对于这些作品风格的细腻指涉,觉得在看两小时絮絮叨叨的流水账。
在这流水账里,除了前面蜻蜓点水地用一系列老照片回溯上世纪60年代高畑和宫崎先后入行,80年代合创吉卜力,以及两人几十年来的竞合关系和同侪情谊外,更大的篇幅放在追踪宫崎及团队制作及宣传新片《风起了》的历程,乍看之下倒像是《风》的制作花絮(只是此花絮逼近电影本身的片长)。
《霸》《梦》重叠元素多
换个角度,《梦》较一般的制作花絮更深入地追踪动画工作室的日常、宫崎骏的日常和所思所好。不单如此,碰巧上周我观赏了本地举行的日本电影节的开幕片《霸权动画!》(Anime Supremacy!),发现它和《梦》有许多重叠的元素。
《霸》是小说改编的有关两名电视动画导演打对台的剧情片。高潮起伏的情节,触及导演创作理念与制作人∕电视台算计的角力,导演与制作团队的沟通与拉锯,导演本人特异独行的作风,处理作品结局的纠结,挑选配音员与在配音过程中雕琢导演中意的角色声音的挣扎等,在《梦》里也能看到对应的场景或暗示。
更妙的是,《霸》的设定是万人迷的大牌男导演王子天晴,和初执导筒的小家碧玉女导演斋藤瞳的新剧集,被各自的电视台安排同周启播,短兵相接抢收视;两人受动漫节之邀同台对谈,生涩的斋藤在言语上被她自己的偶像王子天晴压着来打。而《梦》则实拍吉卜力金牌制作人铃木敏夫召开记者会,宣布继1988年宫崎《龙猫》对上高畑《萤火虫之墓》之后,再度安排两人当时还未完成的新作(《风》和高畑的《辉夜姬物语》)同日开画,互相拉抬,齐创高峰——铃木的商业嗅觉,是宫崎和高畑延续动画梦的支柱(只是后来高畑仍习惯性地拖延完成作品,《辉》比《风》晚四个月公映)。
所以,《霸》戏剧化,但与偏“写实”的《梦》一样,可一窥日本动画界的创作、制作和商业运作的三角关系。若先看《霸》再看《梦》,当更能读懂动画人、动画团队、整个动画界的喜怒哀乐。
其中,看《梦》对于吉卜力工作室的描写,导演初时还拍出一种身在宫崎骏的经典奇幻电影空间里一座相对“写实”的建筑的氛围,类似新创公司的办公空间陈设,好像每个角落都暗藏玄机,值得安排导览参观。可渐渐地从好些不待明言的细节中,透出团队成员的一丝不安,教观众琢磨,在镜头前始终天然萌地笑脸迎人的宫崎,背后是不是对下属严苛、不假辞色——像一位员工受访时小心翼翼地说:“如果你自己想保有些什么,你或许不想跟他(宫崎)共事太久。”而《霸》里初出茅庐未树立威信的斋藤,倒是每在改变创作思路时,得向制作团队低声下气地请他们配合,给他们添工作。
回想《霸》片末,未尽如意而离开公司成为自由动画人的斋藤,一早在公寓阳台听到楼下一群小孩兴致勃勃地分配角色,来个角色扮演──是她的处女作里的角色、情节;她喜极而泣。我联想起《风起了》的对白:“欢迎进入我的梦、我的王国。”宫崎、高畑,还有斋藤,都蓄意地在作品中注入自己的声音、人文关照,而非纯粹讲“让人爽”的故事。呕心沥血的最佳回报,或许是得见自己的声音打进观众的心坎。勿忘初心。
《梦与狂想的帝国》是目前正在举行的日本电影节参展片,详情请上网https://jff.s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