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辱·多怨·多血

字体大小:

本周影评

千古奇书《庄子》里头有一句话,多年以来一直萦绕心头,永难忘却。它看似简单,实则可怕至极:“富则多事,寿则多辱”。

是的,一个人(特别是属于社会中下阶层者)活得越久,越会从生活的方方面面积累大量的屈辱感。老人注定背负长年沉淀凝固的一个巨大的“辱”字。要是自己懂得消解转化,积辱自可化为智慧、宽容和修养,没事。要是自己不懂得处理它,那积辱难免会发酸,生成深重的自怜与怨气,问题就大了,离孔子所说的“老而不死是为贼”恐怕就不远了。

老人内心积累的屈辱和怨气,一朝莫名其妙地大规模猛烈爆发,在各地发动凶狠的杀戮——这差不多就是Netflix新上架德国惊悚片《老人》(Old People)的全部内容了。

显而易见,这样的故事是植根于数十年来日趋严重,世界性的人口老化现象。经济学家和各国政府早已惯于直言不讳地把老人称为巨大的“问题”和“社会/经济负担”,难免慢性侵蚀了“敬老”的传统价值观。普通民众对老人“问题”的切身体会,更是进一步增长了相当常见的厌老仇老心态。(大家是否记得,好些年以前本地曾有人在卫塞节把失智的老母丢出来,当成雀鸟乌龟那样来“放生”?)

将丧尸换成老人

除了社会背景之外,《老人》的产生还有它一定的影视语境。我早在2015年9月评论《探访惊魂》(The Visit)时,就已针对电影的仇老倾向敲响了警钟。到了2018年,日本科幻片《犬屋敷》中的小女生极其厌恶亲生父亲的老迈,坦言觉得他身上有股可憎的“老人味”,我看了更是倍觉心寒。

不一样的角度不是没有。今年日本新电影《七五计划》专讲让年长者安乐死的政府计划,至少是对老人“问题”作了比较平实诚恳的良性探讨,思考方向是盘旋于体制化、生活化、平常化。

眼下的《老人》,却是将老人极端化、混沌化、灾害化、超自然化、妖物化。剧中本应平静美好的新婚夜晚,变成“老妖”肆虐之夜,几乎与恐怖片常见的丧尸屠城之夜无异,只不过像演算代数那样把“丧尸”直接换成“老人”而已。到片尾字幕滚动时,画面上甚至特意放大及凸显年长者皮肤老化的表征,仿佛将老人呈现为远方星球的奇诡地貌,或者一种陌生的绝对异类。

本片在精神上是模棱两可的。它借助极端的表现,是要从反面怜老惜老,还是在深化仇老厌老?似乎都说得通。然而,剧中着力渲染阴沉沉的爷爷奶奶到处疯狂杀人,搞成鲜血碎首大平卖,将极度的血腥暴力奇观化,论其本质,恐怕更多的是依附现实社会议题来分享一种不健康的末世娱乐。

单靠一个点子

平心而论,《老人》酝酿及引爆惊悚的手法算是相当成熟,胜过眼下泛滥市场的多少轻浮疏懒之作。它懂得适度变换节奏,一张一弛,甚至喧默相间,颇有技巧……糟就糟在优点仅此而已。

老人何以突然同时群起作怪?有人批评本片对此缺乏妥当的解释。本来干脆不解释也没什么大不了,可以是重视“过程”而不是“因果”的一种美学选择。问题是制片人心里不踏实,偏要虚实参半地胡乱给出一些怪力乱神的暗示,介于有解无解之间,反而令人讨厌了。

《老人》的劣质,还表现于它“单脚站桩”的姿态。本片基本上完全建立在一个简单的点子(老人集体发难)之上。此外的一些旁枝散叶,如什么家庭情义,转折性的救赎,甚至是借鉴丧尸片套路,利用妖物危机带出人类劣根性之类,全都铺垫无力,拍得肤浅造作。单靠一个点子的力量,哪怕是多么亮眼的点子,当然无法成就佳作。

总之,看了《老人》,只想漱口……或者回想另一句名言来平衡大家的衰老观:“随着年华老去,我们未必会变成更好的人,但无论如何,至少会变得更像自己。”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