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议题电影《岁月自珍》(Plan 75),所辨证的话题是安乐死――是耶?非耶?许多人在讨论此作品时,似乎忽略了片中和现实中的安乐死,手段一样,但目的和条件截然不同。现实中的安乐死,是不论年龄的病入膏肓者少受折磨的选项;而片中虚构的设定,却是日本政府为解决人口老化造成的社会、财政负担,立法允许任何年满75岁者自主选择安乐死。
就这个设定,熟悉日本经典电影的观众将之视为《楢山节考》(有关传说中古代日本某农村的风俗:老人家活到70岁,就由家人背到深山遗弃,为家里省粮)的现代版。可我联想到的,是好莱坞电影《国定杀戮日》(The Purge)(虚构美国新政府立法规定每年某夜人民可自由杀戮以宣泄对现状的不满,可结果被害者多是无力保护自己的各种弱势者,从而“降低国家财政负担和社会成本”)影集。该影集第二集还来个衍生“商机”――厌世者或不要给家人带来负担的老弱残病者,当晚自愿“卖身”给大富人家任他们千刀万剐。
探讨老有/无所依的问题
《岁》片一开场,就隐隐有《国》的血腥味,但被处理成法国导演布烈松(Robert Bresson)式的微限主义――阴暗的养老院一片狼籍,最醒目的是翻倒而轮子还打转的轮椅,却不见任何老人,只见一名面目不清但头戴摄像头(网络直播?)的年轻人血淋淋的手臂拿着长枪,自白:“……日本人历来就有牺牲小我,造福大我的精神……”讲的是随后自戕的他自己,也包括老人家。现实中,日本过去就常发生不同目的和手段的养老院杀人事件;2016年,年轻人闯入残疾人疗养院刺死19人,理由同是“国家负担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