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媒局设3000万吸逾60个影视提案 杜琪峰任评委之一

资媒局邀请权威业内人士担任评委,包括Viu首席内容采购及发展总监李欣欣(左起)、香港电影大导杜琪峰、Rise Entertainment Group共同创始人兼亚洲内容负责人潘国良和映嘉娱乐有限公司行政总裁蔡凤仪。(何炳耀摄)
资媒局邀请权威业内人士担任评委,包括Viu首席内容采购及发展总监李欣欣(左起)、香港电影大导杜琪峰、Rise Entertainment Group共同创始人兼亚洲内容负责人潘国良和映嘉娱乐有限公司行政总裁蔡凤仪。(何炳耀摄)

字体大小:

资讯通信媒体发展局(IMDA,简称资媒局)设立一项3000万元的国际联合制作基金(International Co-Production Fund)。该基金是对现有海外联合制作计划的补充,用于支持新加坡媒体公司和国际合作伙伴联合制作高素质、具有国际影响力和本地色彩的作品,并通过Netflix、Disney+、Amazon Prime、Viu和爱奇艺等串流平台(OTT),将他们的故事推向全球。

资媒局2024年初进行首次提案征集号召,自2月29日截止时,共收到超过60个即将合拍的影视提案项目。

资媒局日前也邀请权威业内人士担任评委,他们包括香港电影导演杜琪峰、Viu首席内容采购及发展总监李欣欣、映嘉娱乐有限公司行政总裁蔡凤仪和Rise Entertainment Group共同创始人兼亚洲内容负责人潘国良。

四位评审5月中在资媒局总部进行三天的“闭门评选”工作,审阅这60多个提案,并从中挑选出具有潜能的项目。资媒局将在年底公布获得国际联合制作基金资助的提案项目。

蔡凤仪认为付费电视在未来10至20年内仍会存在,但坦承人们取得影视内容的手法更多样化。(何炳耀摄)

评委被提案背后热情感动

谈到这次的影视提案项目,潘国良和蔡凤仪都被项目背后的创作团队满满的热情感动。蔡凤仪说:“从这些提案当中不难看出,除了热情之外,他们也想将这些注入本地元素的作品,带到新加坡以外的平台和市场。”

面对串流平台来袭,人们观影习惯改变,新加坡作品要如何突围?优势和潜力又在哪里?

潘国良认为其实每个人都有故事,像这次的国际联合制作基金项目,就为这些想说故事的人,提供一个平台和机会,本地作品的潜力并不受限于地域或文化。

潘国良觉得科技打破跨域合作的疆界,让本地影视创作人可以更容易学习新事物。(何炳耀摄)

他说:“只要你想说的故事是有说服力、很真诚的,无论是个人经历或他人的历程,将这些元素发挥在影视创作上,哪怕是电影、电视甚至广告,都会是吸引人的作品。”

蔡凤仪所属的映嘉娱乐主攻收费电视,她认为付费电视在未来10至20年内仍会存在,“其实很多人还是懒得自己动手挑选节目,因而选择让他人帮他决定影视内容。当然,OTT确实改变一些人的观影习惯,而且短剧、短视频也越来越受落。现在一些短视频已经去到只有3至5秒!你看TikTok几秒钟视频,多受年轻人欢迎。”

根据观众反馈改进制作

李欣欣以Viu这个OTT平台佼佼者为例说,他们的受众尤其喜欢真实且传达正向能量的节目。她认为,影视创作人必须了解受众的需求,同时善用创意营销手法,将节目推销给更广泛的受众。

她说:“任何一个内容被制作出来,都希望同时在创意和商业上取得成功。要做到这点,作为业者就必须对消费者的反馈持开放态度。在Viu,我们通过与受众的互动,获取观众对我们原创内容的意见,并根据反馈改进未来的制作。”李欣欣认为虽然串流平台在内容创作决策中应用不少大数据,但他们也确保不过度依赖数字,并鼓励创意人勇敢跳出框框。

李欣欣认为,平台业者虚心听取受众反馈非常重要。(何炳耀摄)

创造全面的影视生态系统

潘国良说,创作人总是想学习更多知识,而跨域合作就是学习的催化剂,加上如zoom等方便的视讯科技,让跨域合作情谊打破疆界,也更普及。

李欣欣认为新加坡是一个多元文化的国家,创作者和观众对内容、语言、故事和类型的多样性持较开放态度,因此容许不同文化和背景故事的合作。

她说:“随着区域市场对内容的需求不断增加,新加坡的影视市场有望创造出一个集合资金、人才和创意的生态系统。这些影视作品不一定要是新加坡制作,但需要与新加坡有关。”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