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杨德昌,大批影迷的脑海里都会浮现他的那些大片:《恐怖分子》(1986)、《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1991)、《一一》(2000)。提到他的处女作,大家也大概会认为《海滩的一天》(1983)是他的第一部长片。其实,早在上述这些电影乃至于他的处女作之前,他在1981年就拍摄了第一部长片《浮萍》。
回看台湾新电影的历史,最早的起点可能要从故事集锦片《光阴的故事》(1982,由陶德辰、杨德昌、柯一正及张毅各自指导一部短片)再往前推一些,即由张艾嘉策划的电视电影系列《十一个女人》,参与的导演包括张艾嘉,以及当时刚从海外留学归来的导演,如柯一正、张乙宸及杨德昌。
杨德昌执导的《浮萍》是整个电视电影系列里最长的一部,一共148分钟(去年台湾杨德昌回顾展所放映的影片长度为144分钟),当时分上下两部放映。这部具长度的电影,在当时让人看到的不仅仅是一个全新导演的潜力,同时还是实验性的空间,让这些新导演从电视电影的制作获取经验。
女性成为城市探索者形象
从《浮萍》里,观众能看到杨德昌未来的电影里不断重复出现的元素:女性与城市。“女性在剧本中是灵性的象征,希望追求与探索未知;男性较为实际,走已知的路,不敢冒险。”(见《海滩的一天》,杨德昌笔记本,页47)。《浮萍》聚焦月花(柯素云饰)身上,一个从九份出逃到台北工作的女子。在台北期间,月花和男友正雄(左鸣翔饰)以信件联系,月花在信中不断要求正雄到台北一同工作,正雄不同意并希望月花能回到故乡。女性在这部电影里成为一个城市探索者的形象,与正雄决意留在乡间工厂的形象形成鲜明对比。
城乡对立是台湾新浪潮电影的母题,《浮萍》更是从女性视角为女性的城市经验提供了一个精准的画像。月花这个角色不仅仅是探讨城乡对立的主题,她同时也是一个城市漫游者。当月花抵达台北时,观众并没有看到月花下火车的场景,取而代之的是一系列关于台北的城市蒙太奇,这为月花的城市经验拉开了帷幕。随着剧情发展,月花看尽了台北这座城市的声色犬马。她或流连于摄影棚中,或于高档的餐馆和酒吧中,或于台北的出租屋中。
《浮萍》开启了杨德昌对于城市景观的探索,后来《青梅竹马》里的公寓和环球商业大楼,《海滩的一天》里的阖家牛排,《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里的建国高中,《一一》里的麦当劳民生店等,城市景观不仅仅是电影的舞台,也是导演对于人与周围环境的探讨。
电影不是最好却重要
《浮萍》肯定不是杨德昌作品里最好的一部,却是很重要的一部。它不是一个完美的处女作,在许多细节的处理上也可能乏善可陈,但作为一部电视电影,《浮萍》在当时的电影圈引起了一些讨论,让观众看到了台湾电影的更多可能。杨德昌在他留美时期的日记中写道:“我要探讨一个大家都能有所共鸣的主题:人生及其意义。”看似宽泛且知识分子(更准确来说是存在主义式)的主题,在他的电影里不厌其烦地出现。月花的出走到最后决定回归乡村的剧情走向,固然有落俗之嫌,但这是杨德昌对于生命意义的探讨:与其害怕城市里的未知,为什么不勇敢地走出去呢?
《浮萍》将于11月16日下午5时在奥登剧场(Oldham Theatre)放映,是“杨德昌电影回顾展”放映片之一。电影回顾展已于11月1日开跑,除了电影放映和讲座,在奥登剧场外也设有小型杨德昌展览,展品包括电影海报、剧本、道具等。读者可上亚洲电影资料馆网站:asianfilmarchive.org查阅详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