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年轻的时候挺迷波兰作家Stanislaw Lem(斯坦尼斯瓦夫·莱姆)的科幻小说,印象比较深刻的是他非常鄙视美国的科幻小说,认为它们太过肤浅媚俗。可惜当时未曾深思他是生长在什么样的文化土壤中,才会有这样的观点。如今,看过波兰名导Andrzej Zuławski(安德烈·祖拉斯基)1988年出品的《银色星球》(Na srebrnym globie,英译On the Silver Globe),总算略得端倪。

拍摄中断多年

《银》是根据早期科幻小说《月球三部曲》改编制作,堪称电影史上独有的奇葩。奇特之处,在于以下四点:

一、《银》的制作过程几经困难,中间断绝了将近10年,前后费了长达12年才得以面世。这主要是因为它开拍一年就被波兰的文化副部长下令停拍。他大概是看穿了片中以晦涩和隐喻掩藏异议思想的烟幕吧。上头打压的力度异常狠重,甚至要求当时已完成了八成的片子的所有相关材料全部销毁。幸好有人偷偷把胶片保留了下来。祖拉斯基要到1980年代后期政治环境好转之后,才有机会把作品完成。

二、由于时过境迁,祖拉斯基无法再度集合当年的演员和道具,只好无奈地另外拍了一些毫不相干的当代街头场景和自然景物,配以对未拍剧情的画外叙述,以此填补片子那两成内容的空白。有人为此感到惋惜,但也有人认定祖拉斯基即使成功完成了他心目中《银》应有的全貌,也不会给片子增添多少价值,本片现有的驳杂状态反而是塞翁失马,通过冷淡脱节的日常画面,多加了一层对波兰社会与政治的隐性评论。我个人的感觉倾向于后者。

一思考就输了

三、《银》的一大亮点,是大胆出奇的服装扮相,以及气派宏大的户外场景。祖拉斯基当年甚至拉队到蒙古戈壁沙漠,想拍出异域星球一种无尽荒凉的味道,效果确实到位。这两方面做得十分用心,在当年也甚为超前。

四、本片最让人诟病的,是它不断给予观众精神轰炸,极其不易消化。这主要是三个方面:

剧情不明:《银》的故事分成涉及不同人物的几个大段,曲折地相互包裹与穿插,有的重要环节又懒得交代,观众若非对原著小说有些许了解,根本很难理清来龙去脉。网上有不少人提供剧情概述,但各自所言都互见差异,可见一斑。粗粗一看,比较清楚的是:几名宇航员逃离了不自由的母星(当然是暗喻“祖国”),降落到荒凉星球上繁衍子孙;后代子孙退化成抱持盲目信仰的原始部落,若干年后迎接了从母星飞来的又一名宇航员马瑞克;马瑞克被他们尊为神明,带领义军攻击状似魔鸟的异星族群(暗喻对民众进行洗脑的残暴当权者),最后又被昔日的信徒钉上十字架惨死;与此同时,马瑞克的情人和上司在母星上偷情,另有情感纠结;两个信徒乘坐太空船回到母星,经历信仰震撼;多年以后,母星上的群众也退化到与蛮荒异星同样的状态。此中显然寄寓着对自由的追求与失望,似乎反映了祖拉斯基本身的经历。

演出过于激烈:祖拉斯基特意选择了极具舞台戏剧性、特别造作的一种演绎风格,所有演员的表情、言谈、动作从头到尾都很用力,动辄趴倒在地。这当然自有他的用意,只是片长166分钟,谁都会看得很累。

言语晦涩:信不信由你,诸位演员竟然从头到尾都在说拗断脑筋的痴狂梦话,尽是些饱含哲学意味、恍恍惚惚的言辞。虽然差不多每隔半分钟就会来一句听起来很值得引用的金句(包括暗暗穿插的《圣经》语句),整体的客观效果只能是让我们加倍疲惫。

难怪有网民把《银》称为“不可言状的疯狂的深井”!一般观众大可采取“一思考就输了”的态度,不求甚解地略为体验。但如果你敢于挑战自己,敢于深入咀嚼祖拉斯基嵌入片中的对宗教和神学的认真探讨,看出对政治神秘主义(正是集权专制政府所喜欢的那种东西)的批判,那收获应该就不小了。

《银色星球》2月23日(星期日)在亚洲电影资料馆放映一场,详情可上网:asianfilmarchive.org/event参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