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2月22日。或许是个经过特别筛选的日子。
这天下午5时40分,荷兰阿姆斯特丹发生了一起震惊全国的“奇异”事件。一名27岁男子持枪闯入市中心的苹果旗舰店,挟持一名顾客为人质,并索要2亿欧元(约2亿9856万新元)的加密货币。事件持续近五个小时,最终以人质逃脱、警方将嫌疑人撞倒并逮捕告终。
Netflix新片《i人质危机》(iHostage)力图还原这一事件的真实面貌。引人入胜的是,这一故事与我们熟悉的那些紧张刺激斗智斗勇的电影桥段不同,整个犯案过程匪夷所思地充斥着各种儿戏般的漏洞。像是绑匪一人一枪却选择在下班高峰干案;目标是四面透亮人流如织的苹果旗舰店;他任由店内众人四散躲藏,最后仅仅控制住一个人质,却有胆要求2亿欧元的离谱金额;再加上最后虎头蛇尾的离奇收场,简直像是一场临时起意荒腔走板的行为艺术。
镜头之冷恰如体制之冷
令人细思极恐的并非绑匪的荒腔走板,而是这场闹剧所召唤出的所谓成熟社会的“标准作业程序”。事件一经启动,警戒线封锁,反恐小组待命,谈判专家上线,无人机监视,社交媒体实时直播,甚至数码货币钱包的技术专家都进入了“作战状态”。仿佛是绑匪随性按下一个按钮,庞大的现代行政机器就此启动。动作一气呵成,流程无懈可击。只不过在这个流程面前,人质的生死,绑匪的动机,似乎都只是程序正常运转下的惯性反应,而非须要优先考虑的核心问题。
对于一个孤身一人、武力平平、思维混乱,甚至可能患有心理疾病的“即兴”绑匪来说,这套机制显得格外笨重。即使反应再快,指挥架构再完备,从接警、封控、侦察、谈判到出击,程序的启动时间仍旧难以压缩在10分钟内。而在这短短的10分钟里,足够一个突发事件走向完全不同的结局。
更讽刺的是,这场看似凶险的“高危事件”,从头到尾除了绑匪本人,并无一人受伤。而最终解除危机的反恐特警,却须要接受长时间的内部调查,以确定他下意识的“撞击绑匪”行为是否符合标准作业程序规范,是否存在过度防卫的成分。
至于这场绑架危机的真正威胁力是否值得警方的大动干戈,反而无人问津。成熟社会可以接受符合程序的挥霍公帑(tǎng),但绝不容许公权力的失控,即使是高效而正义的“失控”。依据程序照本宣科的正当性,已俨然高于结果的圆满与合理。
电影编导并没有试图把案发的细节编排得更刺激动人,而是选择一种近乎冷漠的方式,将现场的原貌复刻给观众。绑匪本身没有添加煽情的背景故事,警方的处置过程也没有英雄主义的修饰。整个事件仿佛一则静默的城市监控录像,淡淡地记录着一座城市如何运转——或者更准确地说,如何勉力运转。镜头之冷,恰如体制之冷,每一帧都在强调“人”已被排除在优先序列之外。
令人窒息的行政仪式
导演不露声色地“突出”了一处细节:绑匪自己上传社交媒体的照片中,身上炸药的产品说明标示为训练用具。注意到细节的警员却不敢假设炸药不过是虚张声势。信息的模糊性,行为的荒诞性,以及行政系统对“不确定性”的本能畏惧,悄悄地把一切推向了某种机械冷漠的必然:与其说警方是在与绑匪周旋,不如说他们是在和程序磨合。无论人质、绑匪、警察、媒体,都只是推动行政机器进行程序修正的临时变量而已。
或许,这部电影的真正用意就是让人看清楚,所谓的现代秩序,在经过漫长岁月的程序叠加之后,已经发展成一套复杂得令人窒息的行政仪式。理性与效率早已不再是首要考量。这套程序每个节点上的每个人,都在照本宣科地维持着惯性行为,无感而无力地等待着那个必然到来的崩坏。
片名也体现出编剧兼导演Bobby Boermans(鲍比博尔曼斯)的匠心独运。当年iPod、iMac、iPhone的横空出世,紧接着iPad、iCloud、iWatch等苹果产品接踵而来。一时间“i”不仅象征着个人拥有与操控的可能,也承载了创新、效率、科技美学的集体幻想。一机在手,无所不能!人们逐渐把“i”与智能时代的主导权画上等号。可这场苹果旗舰店的荒诞绑架事件,却让“i”拥有了难以言说的复杂意味。在那家酷炫的苹果店里,其实谁也没有真正掌控过什么。自以为是的劫持,不过是社会程序中的一个乱码;严阵以待的解救,也仅是璀璨烟花后的一场落寞。
万物可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