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的中国综艺市场,音乐综艺仍是兵家必争之地,从竞演、歌手养成到“综N代”的经典IP延续,随着竞争越来越激烈,音综必须不断创新与进化。
近一两年,各大视频流媒体平台为求突破纷纷展开国际化的布局,从爱奇艺联手东方卫视出品的《亚洲新声》、湖南卫视与芒果TV打造的《歌手2025》,到腾讯视频筹划中、放眼全球的竞演综艺《世界之声巅峰赛》、优酷拟邀国际说唱选手的《说唱梦工厂第二季》等,这些音综通过海外艺人或选手的加盟、合作舞台以及跨国录制等多元方式,借音乐的共通性推动跨文化交流和内容出海。
正在播出的《亚洲新声》(简称《亚洲》)是一档跨国歌手文化交流节目,邀请亚洲各地的00后新锐唱将游轮上比拼,从中国上海出发,途径日本冲绳、越南下龙湾、新加坡、马来西亚巴生,再到香港,每到一个城市会决出一位歌王,新一代亚洲歌王将于7月13日举行的总决赛诞生。
张靓颖担任节目“新声召集人”,“新声护航员”尤长靖串场主持,还有担任“新声启航人”的英国歌手Jessie J(婕西·J),以及各赛区的“新声见证人”张信哲、工藤静香(Shizuka Kudo)、蔡健雅、林志颖和张智霖等。节目还集结21名亚洲知名音乐人线上实时点评与打分,当中包括新加坡著名音乐人李伟菘、许环良和Kenn C等。
爱奇艺副总裁陈涤是《亚洲新声》的总制片人与监制,综艺制作经验丰富的他曾参与《出彩中国人》《了不起的挑战》《中国说唱巅峰对决2023》等节目制作。陈涤接受《联合早报》电话访问时说,《亚洲》是一档以音综切入的文化交流节目,“它更多是一个通过音乐进行文化交流,通过比赛(让年轻歌手)认识到自己不足和可成长空间的节目。”
在生疏的环境唱歌
除了舞台上的竞演,节目还加入在越南、狮城等落地交流的真人秀环节。有一期,新加坡赛区“新声见证人”蔡健雅与张靓颖在克拉码头一带游船河,其他年轻歌手则到访李伟菘音乐学院和娘惹博物馆。
《亚洲》将竞演的舞台搬到游轮甲板上,陈涤说,这是为了让大家有一个公平的竞演舞台,“我们的选手来自不同的地方,每个人的经验不同,唱歌的舒适区也不一样。有的习惯在livehouse(小型演出场地)唱歌,有的习惯在大型场地对着观众唱,也有的喜欢在草原上唱歌。我们希望每个选手能站到同一个起跑线,来到他们都生疏的一个环境唱歌。”
从早期的《超级女声》《我型我秀》到《中国好声音》,陈涤指出,过去在中国做选秀都是从茫茫人海中选出能唱之人;《亚洲》做的不是在中国选出谁唱得最好,而是把亚洲能唱的年轻人聚在一起,互相切磋交流。
“我们几个中国歌手在交流的时候,说得最多的是,我们还在沉迷于唱得好不好、情感是否到位或发音准不准,但亚洲其他国家的歌手在思考的是曲风多样化、如何在演唱过程跟现场观众互动起来。人家已经开始想的是这些东西了。”
有“电音公主”之称的马来西亚歌手蔡恩雨是《亚洲》马国站的选手之一,27岁的她凭深情诠释的《在加纳共和国离婚》击败对战的中国歌手潘虹。蔡恩雨告诉早报,以前的她害怕比赛,换是几年前应该不会参加《亚洲》,“每个人的嗓音都有特别的地方,为什么要比较?”现在的她希望能走出舒适圈,挑战自己,而参加《亚洲》最大的收获是交到周菲戈、爱新觉罗·媚等朋友,“还有就是我冲出了海外!真的是海外,哈哈。我的目标是跟大家做音乐上的交流,我没有把它当成是比赛,我当是一场演出。”
22岁的中国歌手周菲戈参加《2022中国好声音》,最终成为廖昌永/李玟战队亚军。他受访时直言,像《亚洲》这种“抛头露面”的综艺舞台很宝贵,他最初的目标是“活下去”,“一开始很认真对待比赛,当然现在也很认真对待比赛,但随着场次的推移,重点慢慢会放在跟海外歌手交流音乐这件事上。”
当中,让他印象深刻的是日本站的创作歌手迷悠奈(Miyuna),“她唱得实在太好了,日本站的每个歌手身上都有很多可取之处,他们唱歌的信念感非常强,身上爆发的能量非常大,我觉得这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25岁的中国歌手王泓昊是《中国好声音2021》李荣浩战队亚军,全国总决赛摘下第八名。《亚洲》第一期唱到现在,王泓昊从一度的“即将淘汰”逆袭成为新加坡站歌王,他接受早报访问时坦言,其实在参加节目前,有好一阵子处于人生低谷期,有两三年没有面对过摄像机,所以一开始录制时紧张又放不开。不过,录制下来他渐入佳境,他指出,虽然这是一个比赛,但大家相处和谐,节目氛围很好,自己成熟不少。
“可能部分观众会觉得音综一定要有竞演元素,歌手之间一定要比谁唱得好,但我觉得没必要,音乐是一个很美好的事情,没有必要比较。就像《亚洲新声》的舞台或真人秀,大家没有什么火药味,都是来互相交流学习的。”
游轮录制挑战多
游轮上录制节目的挑战不少,陈涤说,筹备阶段碰到最大的难题,是如何说服各地歌手参加,“每个人都问‘我为什么要参加?’特别是一开始在找国外歌手的时候,他们自带知名度和人气,也会问‘参加比赛输了多丢人啊?’‘为什么要在游轮上?’”
另一挑战是选曲部分,《亚洲》团队必须挑选一些各地观众都能“听得下去”的歌曲,“有很多歌曲在当地很受欢迎,比如泰国有当地很火的歌曲,但中国观众会水土不服,听不下去,所以梁翘柏(节目音乐总监)做了大量改编和选曲。”
不可控的因素也多。由于游轮露天甲板上打造的是半开放式的舞台,气候和环境都可能会影响歌手的表现。陈涤说:“比如在唱歌时,头发往嘴巴里吹,他们不知道应该迎着风唱还是侧过脸唱更好,他们必须摸索如何在不同的环境完成演出。第二次录制突然下雨,后面录制又大太阳,还有周边其他小船来回放着音乐,这些都会影响演出效果。”
王泓昊说,首先要克服的是晕船,再来是如何在风大潮湿等各种环境下,尽可能不让自己的状态受影响。初登游轮唱歌,周菲戈同样觉得环境因素是挑战,“游轮到日本和上海时特别冷,到了新、马就特别热。虽然在船上大概两个月,但感觉像是过了一年四季!”
《亚洲》的录制共分三段,陈涤透露,基于航行与气候等因素,也考虑到歌手们连续30天在游轮上状态或会受影响,游轮曾两次返回中国再出发,整个节目的录制长达约两个月。
《亚洲新声》《歌手2025》交锋“没有可比性”
《歌手2025》5月16日开播,《亚洲》一周后于爱奇艺和东方卫视播出。前者是一档被定位为音乐交流竞技节目的综N代,后者采游轮巡演和跨国竞演的创新模式,陈涤谈到这两档音综的“交锋”时说,《歌手2025》作为一个老牌、成熟和成功的IP,主打的是巅峰与流量的对决,《亚洲》的核心是中外交流、年轻歌手的成长,是属于一个大家需要慢慢认识的新IP,两档节目没有可比性。
不过,若从歌手的发展潜质来说,他指出,《歌手2025》聚焦的是已经站在巅峰的歌手,而《亚洲》是年轻歌手往山顶攀登的一个比赛。过去几个月,他看到中国新生代歌手的进步,从一开始的青涩和不知所措,到后来有的当歌王,“他们的成长是一场一场的舞台磨练出来的”。
与此同时,年轻的海外歌手也能在节目中找到志同道合的音乐伙伴,甚至意识到自己身上从未发掘的一些问题,“就像中林芽依(May’n,Mei Nakabayashi)说,她在《亚洲新声》连输两场,但输掉的比赛,让她回到日本再站上舞台时,懂得如何更好去驾驭现场的观众。”
除了结交热爱音乐的外国歌手新朋友,蔡恩雨是在参加《亚洲》后才认识马来西亚三人独立乐团Babychair,“我先前不知道原来我们有这么多共同的朋友,我也是通过节目才知道他们是马来西亚人!”
陈涤说,他喜欢的音综是像早期的《超级女声》《中国好声音》,这些节目的核心不是消耗已成名的歌手,而是发掘栽培有潜力的素人和年轻人,“现在站上舞台办演唱会或出席颁奖典礼的,都是这些节目出来的人。作为节目导演,如果我做了捧出薛之谦、张杰的《我型我秀》,我是会有自豪感的。”希望《亚洲》也能做到这点。
音综持续创新势在必行
根据中国艺恩数据,2025年第一季度上新的网络综艺和电视综艺共162部,其中,音综是唯一数量相比2024年减少的综艺题材。
对于音综是否有退热的迹象,陈涤说,早期第一年做完《中国达人秀》再到全中国做海选时,他发现有117档跟《达人秀》差不多类型的节目,乍看大家开始出现审美疲劳,实际上审美疲劳不是针对《中国达人秀》,只不过是相同的节目很多。
“现在中国的音综确实非常多,百花齐放的好处是观众的选择多了,但他们也会越来越挑剔。”不过,也正是观众的挑剔,一直推动着团队创新。
即使面临诸多挑战,陈涤认为音综还是会有市场。他指出,现在大家都喜欢看明星类综艺,但明星类综艺是“快餐文化”,看完就完了,可是音综不一样,它会持续产生歌曲,“歌不只听一遍,真正喜欢的歌,我会放在车里反复听,晚上反复听,歌是能留下来的。”而像《亚洲》培养的年轻歌手会成长,以后可能会推出更多歌曲或办演唱会,所以这一类音综还是有生命力的。
至于音综还能怎么“玩”,陈涤坦言,大家还在摸索找答案。不过可以肯定的是,一档音综再怎么受欢迎,每隔几年还是必须创新,“现在的观众不喜欢按部就班,不喜欢不断重复……哪怕是同个节目,观众希望能不断创新,创新,创新!这个创新是不会变的。音综不会死,但是创新一定要不断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