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3日,在后港工业区一家餐馆,一场新加坡前艺人的年度聚会正在举行。60多名前艺人与前幕后人——包括监制、导演、编剧、统筹等都来参加。《联合早报》记者也在其中,见证本地演艺圈独有的温暖人情味。
出席艺人包括陈传之、陈天送、陈致光、黄家强、黄丽芬、金举拱、李天赐、李茵珠、梁维东、林廷、林益盛、钱翰群、王昌黎、谢金石、许桂荧、杨光、杨信权、杨艳清、易凌、张锦华、张思丽、周全喜、周世强等等。幕后人则包括胡鹤译、黄卓雄、苏春兴、王尤红、曾皓文等。
几乎全部艺人都年过半百,大部分甚至已超过60岁,都是从电视台最早期的新广(新加坡广播局)和新视(新加坡电视机构)时期就开始他们的电视生涯。参加者都付费来吃午间自助餐,肉鱼菜饭任吃;既以中秋之约为名,那就自然会有月饼,但多数人主要的目的还是来会会老朋友。
大家多数是一年见一次面,一入场就寻找熟悉的身影,记者听到此起彼落的问候声和打招呼声:“好久不见”“你还好吗?”“你看来精神不错”“哗,你好像瘦了”……当然也有许久不曾碰面的,有人带着疑问和歉意的表情说:“不好意思,我叫不出你的名字……”可是,只需一盏茶、一顿饭的工夫,大家很快聊开,往日点点滴滴的回忆又都回来了,两三个小时在笑语间不知不觉飞逝。
要筹办这样的聚会,说难不难,说易不易,多亏幕后有四个不辞劳苦的筹委——汤妙玲、洪国锐、黄瀞仪和邱国皓。这一天,汤妙玲正好出国,人不在场,其他三人都在自己的岗位上。洪国锐和邱国皓低调得隐没在人群中,但只要谁有需要或要求,他们就会出现提供帮助;黄瀞仪忙里忙外,看前看后,招呼陆续而来的人,聊完几句又“转台”了。
洪国锐1984年至1992年在电视台全职拍剧,中间三进三出,代表作有《三人行》《豪门内外》,现在已半退休,偶尔仍会接戏;邱国皓1985年6岁时出道,演过《红头巾》《金兰结》,一直演到2000年,中间国民服役除外,后来转而从商;黄瀞仪1987年在训练班时已演出《云想衣裳》,1988年加入,1990年离开,作品有《钻石人生》和《生活歌手》,目前代理保健排毒产品。汤妙玲则是从1989年演到1995年离开电视台——大家应该都记得她是《三面夏娃》里的其中一个夏娃。她退隐后几年前才复出以自由身接戏至今。
办聚会有什么意义?
四人从未在同一部剧里合作,记者问他们:为什么要办这样的聚会,让自己这么忙?
洪国锐说,这个聚会始于2016年,由前艺人陈翔发起,办了两年,不过参加者不多,大约只有30多名前艺人出席。2018年后,由洪国锐他们接任,他们通过脸书和电话联系,又扩大邀请幕后人,结果人数逐渐膨胀。他记得人数最多的一次,是2019年为前资深艺人白言庆祝百岁的那次,人数多达80多人。
被问起幕后安排的辛劳,四人都说不麻烦,也不怕麻烦,彼此合作无间。
虽然不辞劳苦,记者甚至听说他们有时得自掏腰包,提供细致的服务,对此,洪国锐说有些年长者或行动不便者,他们会提供交通,或请住在附近并且会出席的人顺道载对方过来,希望大家能快快乐乐地报到,平平安安地离开。最让他感动的是,见到一些必须靠轮椅行动的人甚至好多年都会来。
最难忘的回忆
汤妙玲说当年电视制作量多,外景拍完拍厂景,可以长达24小时,在电视台的时间可能比在家还多,所以办这个活动可以让大家在那三四个小时仿佛又回到旧日情怀。她主要负责财政,负责收钱和管理费用,“第一年找场地比较难,后来就固定在品珍宫餐馆,很谢谢老板的支持。”她最难忘的是前年的聚会,当时玩了各种跟电视剧相关的游戏,当一首首家喻户晓的主题曲播出时,感觉特别温馨。
黄瀞仪说她感谢最初的发起人陈翔,没有他不会有今天的聚会,接办后觉得参与筹办有意义,因为它为退休人士提供难得的社交机会,所以觉得自己也获得了回报。她呼吁大家若看到报道,每年一定要踊跃参加。最触动心房的是为白言庆祝百岁诞辰,不到半年他就去世了;还有很疼她的唐琥,也在参加聚会之后离开了,但她很庆幸,都能在他们有生之年与他们相聚。
邱国皓从来不是电视台的全职员工,但身为童星,跟很多艺人合作过,关系也密切,很多人看着他从小长大,“该抱的都抱过我啦!”他最难忘的是已故唐琥让他留下的印象,“你的记性可能都没有他好,他会记得你跟他演过哪部剧,连名带姓讲出来。”他也说,不少资深艺人对这个行业是有贡献的,不应该就此遗忘。
现在参加者退休或半退休的人比较多,少了电视台在线艺人,邱国皓笑说:“总有一天啦,他们迟早会参加的,哈哈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