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台96.3好FM于8月底推出广播小品系列《海海人生》,讲述八个来自不同职业主人公的小故事,包括补鞋匠、杂货店老板、厨师、夜市老板、私召车司机、清洁工人、殡葬业服务人员和理发师,每周通过一个小人物的故事,为听众带来一点温暖。
值得一提的是,这是好FM团队首次借助人工智能(AI)担任编创的工作。台长洪菁云接受《联合早报》访问时说:“我们这次是做一个尝试,让同事有发挥创意的空间,试试看能否设置几个故事,以一个小人物为中心。每个人的创作呈现方式不一样,像我的单元有旁述,(温)国贤的是以杂货店老板视角看人事物。”
洪菁云操刀的单元《钉补人生》打头阵推出,故事围绕一名补鞋匠,其中的“满载爱的柠檬绿珠鞋”故事,雏形源自于她的家翁家婆。她说:“我的家翁是一个很浪漫的男人,他70几岁时自己去越南玩,回来后,家婆很期待他买了什么东西给她。家翁打开行李箱,拿出一双黑色的‘阿嬷鞋’,看到家婆‘嫌弃’的反应后笑了,后来再从行李箱拿出一双很漂亮的柠檬绿珠鞋。”这对鞋成了补鞋匠故事的背景,补鞋匠的雏形则是报馆附近的一个大叔。
让DJ了解与善用AI
在创作阶段,洪菁云将自己单元的故事大纲、人物年龄、职业、家庭模式以及关键的柠檬绿珠鞋等,输入到聊天机器人程序,由人工智能生成对话。她认为,人工智能加快了创作的速度,但之后的调整得自己来。“我一直改,故事中间有一段我不太喜欢,请AI帮我改,结果越改越乱。后来我自己调整,再让AI美化故事。”
洪菁云指出,人工智能的程序能提供一些点子,像每个故事要搭一首歌,程序会提供一些建议,只是大部分都不适用,因为有时建议采用中国大陆或台湾的一些作品,新加坡听众未必熟悉,最后她还是得自己选歌。她的经验是:“给AI的故事大纲要丰富,不然它给你的回馈很单调。”
洪菁云也说,目前DJ借助AI做得较多的是翻译工作,这次让同事与AI一起创作,更重要的是知己知彼,知道如何善用与了解AI。
《海海人生》系列周一至周五早上8时40分、下午1时40分、傍晚5时40分以及晚上9时40分,于96.3好FM播出。听众也可在SPH Awedio随选收听。
德国电台克隆主持人声音值班
未来人工智能或将取代一些工作岗位,但洪菁云认为,广播主持守得住,前提之一是广播必须有温度。
她分享约两年前出席广播业界的大会时,在场有一家德国电台克隆了自家一名当红主持人的声音,午夜的班次就用这把声音主持。她说,只需要一个很有创意的人,或是一套系统和算法,指示这个小时播10首歌,每隔几分钟必须做哪些事,跟听众分享些什么或聊什么话题,AI主持人就能胜任了。
她指出,某程度上广播以念稿居多,但如果DJ没有消化自己分享的内容和新闻,一味照稿念,就少了附加值。像报路况或天气,AI是可以代劳,“但DJ会提醒开车的人,要跟前方车子保持距离,或是车主可能一整天都在路上,这个时候DJ可以温馨提醒‘有没有发现自己的眉头紧锁?笑一下!’”
洪菁云提及最近《联合早报》应用推出的全新“听新闻”功能,采用人工智能技术,以音频形式呈现精选新闻摘要。“‘听新闻’的AI是96.3好FM团队培训的,有一天它会跟我们(DJ)报得差不多,最厉害的地方是它不会吃螺丝,速度快慢和发音不会错。真的很有感触,我想说会不会教会徒弟饿死师傅。”
不过洪菁云强调,新闻是有温度的,比如念一个拾荒老人的新闻,跟报羽球国手骆健佑夺冠的新闻,语态还是会有一点不同。“我们要能生存,一定要有温度和创意,念稿要清晰,让听众听得舒服。如果这三点都做到,可能活久一点,哈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