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的脸歪了,可别责怪镜子。”

这句俗语是俄罗斯文豪果戈里的戏剧杰作《钦差大臣》中的名句,原本是要传达作者自我开脱及讽骂时弊的意思。2005年的日本电影《镜心》(Mirrored Mind)一开头就引用这句话,却是赋予它一种前人所未道的禅意,别具形而上洞见。精芒闪现,并非立时明了;观众必须把电影看完,才能领略此中的妙旨。

《镜心》片长仅61分钟,但从内涵到叙事技巧都挺不简单,悄然推倒了我的预想。我们单看网上的一些简短介绍,看片子前面的一大半,容易把它看作又一部自我陶醉、虚无缥缈的慢煮文艺片,认定它不过就是把幽然当超然,以隐晦为深邃。人说初步印象未必可靠,果然!

深入感受主角忧郁状态

诚然,《镜心》的故事性比较弱,制片人至少八成的功力都灌注于经营飘忽的视觉影像与音乐,在零零碎碎和悠长凝视的交错之中炮制沁染感性的氛围。然而,如此的用意无非要让观众深入感受主角的忧郁状态,实现时下教育界流行的所谓“deep dive”(深潜)。放慢节奏,代入陷入黑暗深渊者的主观性,用这种方式让我们的心灵吸收整个无端端悒悒难解、沉沦迷茫的个人存在体验,其实相当真切且又恰当,并非无谓的才情放任。在我们这个高度聚焦于大众精神健康的时代,这样的表现手法算是值得认可的一种关怀或者慈悲。

《镜心》的故事说的是一个严重忧郁者的心路历程,说她在感情和事业上很不顺利,忽而在了无生趣的末路遇上了一件怪事。本片自然而然地充满魔幻性,但到最后带出了真正超然而又不张扬的智慧与突破,大有必须肯定的正面性,使我为之欣喜。

《镜心》的暗示及隐喻不计其数。比如接续不断的海浪是忧郁本身,也是内外宇宙合一、心物缘起的真相。(互联网)
《镜心》的暗示及隐喻不计其数。比如接续不断的海浪是忧郁本身,也是内外宇宙合一、心物缘起的真相。(互联网)

主角由貌似台湾艺人万芳的市川实和子饰演,老是长发披面,嘴角下垂,把无法自拔的无精打采表现得颇为自然,很有说服力。她在故事中的身份为电影演员兼编剧,深明阴阳相成的辩证性张力,一度突然破颜欢笑,反而令人害怕,更觉主角的忧郁已经到了危险的极点。本片的导演兼编剧石井聪互(后来改名为石井岳龙)本身也是个多重身份的电影人,令我们不禁怀疑《镜心》对于他实为一面镜子,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他自己的经历或状态。

实际上,“镜子”的意象于片中处处可见,变相万千。水光粼粼,两个人身影相叠相仿,甚至无端端叫观众注意的摄像镜头和电视屏幕,无一不是,只不过同源异流而已。显而易见,这都是在通过万象纷纭以及多方诠释来深化电影的主旨。此外,片中的影像和叙事开展随着时间步步递进,在不同层面上一再自我颠覆,反复地转折及揭开谜底,无疑在淡静中添加了一点刺激性的滋味——懂得平衡的大师手笔于此已见其形,大家不可轻易忽视。

找到天地万象更深层的“根”

除了“镜子”之外,本片还包含不计其数的其他暗示及隐喻。比如接续不断的海浪,是忧郁本身,也是内外宇宙合一、心物缘起的真相。海上云彩在最后的横向舒展,状似罗夏墨渍测验(Rorschach test),不外重申这一终极启示。主角两次摩挲植物的根部,进而直接咬嚼茎叶,表示了寻“根”的渴望,如她所说的要找回“自然的韵律”。然而,她走进大自然寻求疗愈,终究也是假象,误入歧途;她找到的是天地万象(包括自己的心象)更深层的“根”,领悟到真正的解脱不假外求,不必远赴异国山水。她找到的是“万物唯心造”的大道理。电影开场7分钟后一瞬间带过的佛陀金像,早已暗自揭示:整部《镜心》本质上实为销去宗教外衣的佛学见证,彰显了佛理观照的普世意义。

《镜心》将在11月22日连同动画片《北国奇遇记》(日文原名《幾多の北》)同场放映,详情可上亚洲电影资料馆网页:asianfilmarchive.org/event-calendar查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