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怪物”导演Guillermo del Toro(吉尔莫德尔托罗)的《科学怪人》(Frankenstein),绝对会是来届奥斯卡的大热门。因为他创造出了“最美”科学怪人。
在Netflix上线的最新版科学怪人(Jacob Elordi雅各布艾洛蒂饰)没有畸形扭曲的躯体,没有令人惊骇的丑陋,就连身上聚合不同尸块的缝线也都精美得像是某种宇航服上特制的花纹。高大而近乎完美的形体带着神秘而疏离的气息,更像是外星来客而非活死人。难怪女主伊丽莎白(Mia Goth米亚葛斯饰)会对他一见倾心。然而值得回味的是,这种“美”并未把电影变得“唯美”,反而让整体的惊悚氛围蔓延四下、深入骨髓。
导演德尔托罗拍过许多“怪物”电影,最出名的当然是为他赢得四座奥斯卡金像奖的《水形物语》(The Shape of Water)。他擅长用黑暗包裹温情,以“非人”之身承载最柔软的人性。就像本片中怪人对弗兰肯斯坦(Oscar Isaac奥斯卡伊萨克饰)亦父亦仇的复杂情感,对老猎户亦师亦友的依赖之情,还有对伊丽莎白懵懵懂懂的一线情愫。
让怪物也能被爱
影片最大的惊喜,在于编导将原著中对生死的跨越转化为初生者逐步成长的人生轨迹。当怪人在实验室被雷电“激活”后,没有惊慌失措的嘶吼,只有“我是谁”的困惑。在他抬手模仿弗兰肯斯坦动作的瞬间,一股突兀的温情从暗黑的哥特式情境中冒出,让观众意识到这不是一具被科技召回现实世界的死尸,而是记忆、智慧、情绪等被重新拼装的活生生的人。
随着剧情推进,我们似乎渐渐能体会到,他的杀戮并非出于残忍,而是源自最深切的悲伤——一个孤独灵魂对被理解的绝望追寻。他那不死不休的挣扎,其实只是渴望被倾听,被看见,被理解。德尔托罗导演开发了一条抵达了大众情感柔软处的密道:他将原著中那个凄冷、孤绝、永远狂怒的怪物,化为一个失去自我却仍渴望拥抱的生灵,让恐怖中透出悲悯,让怪物也能被爱。
既温柔又锋利的反抗者
不知是不是巧合,最新版科学怪人神奇地与2012年《普罗米修斯》(Prometheus)中“工程师”的造型有神似之处:高大、白皙,雕像般无瑕,仿佛是从上帝之手滑落的完美作品。是致敬?还是巧合?又或许只是艺术创作者们潜意识中对“造物主”形象的自然趋同?更为有趣的是,原著小说的副标题,恰恰就是——The Modern Prometheus(现代普罗米修斯)。
电影中比科学怪人更美的,是女主角伊丽莎白。新版中的她不再是受害者,也不是等待救赎的柔弱存在。她像是哥特暗黑世界中的烛光,微暖、清醒、果断。她感受到弗兰肯斯坦对她的热情,但因觉察到他内在的可怕而挥剑斩情丝;她看见怪人的不同寻常,也知道他无法被社会容纳,但却依然心怀善念地一次次靠近。
导演没有让伊丽莎白被爱情遮掩理性,相反地,她的每一步靠近,都是清醒的、勇敢的、义无反顾的。她是整部电影中最温柔也最锋利的反抗者:即便整个世界拒绝怪人,她仍要向世人证明,那个不被接受的他更值得被爱。这种“明知不可而为之”的悲怆,让她的生命显得格外凄美。
宽恕那一刻终于成“人”
另一个美好的瞬间,是弗兰肯斯坦在倾听怪人的“故事”后,诚挚地向他道歉并请求原谅。怪人握着那只创造自己的“父亲”之手,选择了宽恕。那一刻,他终于成了一个“人”。当怪人最后一次回望人类世界,那双眼睛里没有恨,只有一种属于被遗弃者的无奈与无助。
正是这一次又一次的柔软,让电影比原著更接近大众审美。原著冰冷、黑暗、哲学意味浓厚,而电影则让情感介入,并用故事和光影,引领观众产生共鸣。影片的结局保留了哥特文学的宿命感,却悄悄地植入了一线希望。
很久没有一部电影能让我在落幕后还久久盯着滚动的演职员名录看个不停。这部电影的美,是审美、情感、伦理与恐惧交织后的总和。它美得危险,美得脆弱,美得令人胆战心惊。德尔托罗导演的魔法让我们看到,哥特风并不只能是阴暗与绝望,也能在至暗处闪现光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