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韩国KBS电视台老牌体制走向AI创作前线,前电视节目制作人、现AI影片导演金珉廷(Antonia Kim)打造13个自己的AI分身。

韩国AI影片导演金珉廷日前来新加坡,担任“从代码到文化:推动文化永续的共融式AI”(From Code to Culture: Inclusive AI for Cultural Sustainability)论坛的主讲者之一。

在业界有“韩国AI界奉俊昊”之称的她,曾在韩国KBS扎根制作15年,作品横跨综艺、新闻与纪录片等类型。离开传统电视体系后,她创立独立制作公司AITONIA,全身投入AI影像创作。她自导自制的AI动画短片“Choon”和“The Day I Saved a Fish”各摘下十个国际奖项,也让她陆续收到来自世界各地的合作邀约。

金珉廷自导自制的AI动画短片“The Day I Saved a Fish”(左图)和“Choon”(右图)摘下多个国际奖项。(取自金珉廷IG)
金珉廷自导自制的AI动画短片“The Day I Saved a Fish”(左图)和“Choon”(右图)摘下多个国际奖项。(取自金珉廷IG)

金珉廷接受《联合早报》专访时回忆:“我一直想挑战自己,尝试完全不同的事情。然而,KBS是一家非常传统的电视台,有一套固定的规章与运作方式。”

由于父亲是外交官,她自小在欧洲各地成长,也因此兼具韩式与西方的思维方式。“这样的成长背景让我不那么‘纯韩式’,在传统的韩国职场里其实很难完全融入。”她坦言,在KBS任职期间经常受体制束缚,“就像被放进一个既定的框框里,让我几乎透不过气。”

事业的转捩点落在2024年。某天,她看见人工智能公司“OpenAI”的一支广告:画面中,一名时髦女子漫步东京街头,镜头、光影与场景切换全由AI生成。那一瞬间,金珉廷猛然意识到:“这就是未来。”也正是这份直觉,推动她毅然踏上全新的创作道路。

与此同时,尝试AI还有一个更现实的理由:与同事合作的压力。她坦言:“我喜欢尝试不同的拍法,但工作人员有时会抱怨‘为什么要这样拍’。身为制作人,我本该能坚持想要的画面,可我经常在看他们的脸色,还会为自己的要求感到愧疚。我不喜欢那种感觉。”她说,AI完全不会抱怨、不会疲累,让她能无心理负担地尽情实验。

“AI员工”各司其职

金珉廷创办的制作公司目前是“一人公司”,不过,她打造了多达13名“AI员工”,各司其职,技能分工明确——有的负责美术设计,有的掌管色彩与视觉风格,也有负责字幕的。此外,她还设定了一个“AI二当家”,帮忙她纠正其他“员工”的错误。

她向记者展示“AI员工”的脸孔时,记者注意到清一色都是女性。金珉廷笑着解释:“因为她们都是我的分身。”

记者提到,外界普遍认为AI作品打破了“慢工出细活”的传统,甚至质疑AI影像只是快速生产的产物,缺乏精雕细琢的过程。金珉廷指出,要创作一部优秀的AI作品并不如外界想象般轻而易举,真正费心之处在于如何为作品注入“人性的温度”。她说:“AI可以给你1000个画面,但你必须靠人的直觉,把这些碎片拼成一个能打动观众的叙事。”

她以挑选背景音乐为例说明,为了让AI准确抓住她想要的音乐,往往得经过不断尝试与调整。顺利时,试上几次就能找到方向,不顺时,只能一遍又一遍地生成、筛选、再试。

打造虚拟偶像

金珉廷也发挥创意,利用AI打造五男五女共十名虚拟偶像,并开放网民票选人气冠军。记者看了这些虚拟偶像的面孔,不禁联想到 BTS、BLACKPINK等韩团的成员,她笑说,确实会从人气偶像中汲取灵感。

每个虚拟偶像的诞生都不轻松,制作时间至少需要一周,从动作及舞步编排、演唱歌词,到造型设计,全都由金珉廷一手包办。

谈到来年的目标,金珉廷说,目前创作的短片时长在30分钟左右,接下来希望挑战一部长达90分钟的AI长片。另一项目标是组建来自各地的人类团队,让“AI员工”与人类员工并肩作业,成为她创作上的两大左右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