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病疫情深刻影响全球供应链,俄乌战争进一步打击脆弱的经济复苏,台海冲突又为中美关系增添不稳定因素。在动荡不安的时局,企业家需要考虑很多问题,如:全球化的经济体系和布局是否仍然可行?能源和粮食供应是否安全稳定?各国决策对行业的导向有何影响?通商中国主席李奕贤认为,关注国际局势、区域经济和中国市场,并且把握面谈和协商的机会,有助企业界在动荡中寻求稳定与发展。
通商中国主席李奕贤在受访时指出,在疫情管控时期,人们固然可通过视讯会议交流,但协商的热度难免减弱。“例如气候变化问题、关税和自由贸易协定问题等,原本都要靠面对面的协商和研究,一点一点地取得成就和进展。问题不能面对面协商、不能解决,就会恶化。”
同样的,新加坡企业在过去两年也被阻断,难以出国考察,实地了解市场,以及探索新商机。因此,开放措施实行后,企业特别期待能重新接轨,了解贸易伙伴,尤其是中国的经济发展,是否有新加坡企业可参与的机会。通商中国每年主办的“慧眼中国环球论坛”,目的就在为区域企业建立协商的平台,促进合作的机会。

提供有利的合作机会
李奕贤表示,除了宏观经济之外,通商中国也关注中国个别领域的发展和走向,因为在不稳定的环境中,新加坡的特定行业在中国内循环经济仍有巨大的发展潜能。“目前,中国推行的重点项目包括绿色经济、清洁能源等行业,绿色发展理念贯穿于一系列的政策,从生产、运转到终端设备,如电动汽车的推广,电力的生产及运用,许多计划正在进行质量上的改善。这是很大块的经济版图,我们有没有机会搭上这趟快车呢?而其他行业如高科技的半导体生产与设计,如何利用通讯科技改善或提高服务效率,以及中国推动优化内循环需要的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等方面,都在积极地发展和创新,我们的企业可有这方面的特长,可以去参与其中,寻求商机?”
李奕贤回顾,在2007年通商中国初创时期,中国正处于第11个5年计划,国内生产总值为3.6万亿美元;今日,中国已进入第14个5年计划,国内生产总值已高达17.7亿美元。如今,已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对区域、东南亚和新加坡有着巨大的影响,它也是许多国家重要的贸易伙伴。中国的制造业在全世界的重要地位,已到达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局面。冠病封城影响国际许多产品的稳定性,由此可见一斑。
目前,中国谈的是双循环,尤其是内循环,强调优化国内经济、金融制度、科技创新、能源与粮食自足、供应链安全与坚韧,并大量投入科技研发,专注自身创新,要求质的改善。
随着中国经济发展的重点转移,中国和东南亚区域的经济结合更是水到渠成:一是因为东南亚拥有地利因素,运输链易于掌握;二是东南亚具备低成本劳动力,便于资源分配、中国制造业转移;三是二者之间拥有自由贸易协定与伙伴关系。对东南亚国家来说,中国的庞大市场也提供了良好商机。
谈到通商中国在后冠病时代扮演的角色,李奕贤表示:“新加坡是亚细安成员国,也是国际贸易、金融与物流的中心,吸引许多跨国企业前来设立区域总部,使这里汇聚了许多企业的重要决策人,形成国际企业的指挥中心。对他们来说,了解中国和东南亚的资讯至关重要。如果我们深入了解中国的政策,掌握中国的经济发展动向,就能帮助他们提高对中国的洞察力,因而占有优势,利于开拓东南亚市场、服务区域客户。”
李奕贤说:“通商中国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可以提供对彼此有利的合作机会。”
亚细安与中国的互动平台
谈及区域经济现况,李奕贤认为近几年中国的经济发展放缓,而东南亚的一些国家则经济起飞,这些国家有年轻人口,社会的刚性需求强劲,形成经济发展的有利因素。东南亚作为一个集体市场,今年的经济表现会很优越,而今年也是通商中国举办第13届的“慧眼中国环球论坛”,主题为“动荡中寻求稳定”,特别切合目前的时势发展。在这样的情况下,探索双向的投资和贸易机会很多,来自东南亚和中国的企业家,就可以在这个平台上互动。

邀参与者亲身出席论坛
李奕贤希望与会者能亲身出席,争取机会与商业伙伴、政府官员会面,一些跨国企业的总裁也有机会安排私下与部长会面。除了区域总管外,他也邀请在中国有投资项目或生意的新加坡企业代表参加:“论坛提供了非常难得的互动平台。去年,中国就有省市代表参加,我们也邀请亚细安的经济部长或官员出席。中国有很多企业要走出国门,我们也一样,或许我们可以成为合作伙伴,一起走向世界。”
此外,论坛也保留名额给创业者,尤其是科技行业如Web 3.0科技的新晋业者,他们面对全世界的市场,必须要对中国有所认识。另一些位子则保留给大学生和毕业生,让他们继续学习,对中国有更深入的了解。

本届“慧眼中国全球论坛”将于10月6日至7日,线上线下同时举行,活动和大师班包括主题圆桌讨论、虚拟和实体展览、独家闭门讨论、实体及虚拟网络会议。
新加坡副总理黄循财和新加坡国务资政部长张志贤,分别为2022年“慧眼中国环球论坛”的开幕式和晚宴嘉宾。
每一年的论坛都吸引许多来自国内外的企业家、跨国集团总裁、政府官员和学术界人士参与;演说嘉宾是来自企业界的泰斗、学术界的杰出学者,以及政界的重要领导。通过他们的真知灼见,与会者将深入了解中国寻求稳定对全球经济复苏的影响,以及中国和亚细安地区的最新发展,率先把握商机。
通商中国重责 培养新中通人才
通商中国成立至今已有15年,由新加坡时任总理李光耀和中国时任总理温家宝一起启动,成立宗旨是培养新加坡双语和双文化、了解中国的年轻人和决策人。
通商中国举办一系列的活动,促进新中双方的交流,积极培养新中通人才,协助新加坡商界掌握中国的经济发展和机遇,为建立民间友好关系做出贡献,主办“慧眼中国全球论坛”就是其中之一,形式内容不断更新,与时并进。
李奕贤指出,讨论中国的论坛多数是以英语进行,但通商中国的论坛以华语进行,是要起着示范作用,让年轻人见识高级别的学者和部长都可以用华语来讨论中国问题,甚至是科技课题。
“随着年轻一代的新加坡人双语掌握能力减弱,要培养双语、双文化的接班人是个长期挑战。中国是拥有5000年文明的古国,要了解中国还是要用华文,依靠翻译未必能捕捉其中的文化精髓。还好新加坡实行了50年的双语教育,有特选中学教导高级华文,这方面我们必须坚持,因为我们的经济和安全取决于对这东方古文明国家、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认识和了解的程度。”
他也表示,通商中国不是个大组织,不过愿担任催化剂的作用,希望所有活动和创新能激发学习中国文化的兴趣。“我们会和各个商会、学府、教育部和贸工部合作,主办论坛,扩大学习面和深读中国。比较两年前的差别,今天要获得中国讯息的渠道很多,各种社交媒体,报章等旧媒体都有,但对这些讯息的分析和导向就不多。通商中国会根据年轻人的兴趣、适合他们的内容,安排企业家、官员、学者,在不同的场合分享。”
通商中国一路走来,有大家付出的心血和热心的支持,李奕贤特别感谢前任主席蔡天宝、历任顾问、董事局会员、企业会员,以及给予经济支持的区域和中资企业,让通商中国成为一个聚焦中国发展、高效的交流平台。

【本文由通商中国呈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