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盛夏,由台达电子文教基金会、社团法人台湾珊瑚礁学会合办、在南台湾屏东的国立海洋生物博物馆(以下简称海生馆)国际会议厅举行的“2025台达国际珊瑚复育研讨会”,齐聚了来自八个国家的150多位专家学者,包括多位重量级国际珊瑚专家,分享保育、复育珊瑚的最新研究,更急于了解台达电子五年多来累积的珊瑚复育心血结晶。
作为电源管理与散热解决方案的国际大厂,台达电子如今已是全球珊瑚保育领头羊,一切要从一张照片说起。
2020年8月,台湾周围海域受海水持续高温影响,珊瑚出现大规模白化。一名气候调适志工在潜水时,拍摄到一张珊瑚白化照。让已在绿色建筑、节能耕耘多年的台达发现,志工伙伴有能力监控珊瑚白化,进而思考在2021年、台达电子成立50周年时开启新的永续篇章。
从节能到“节用厚生”
“从建筑节能转向生态永续,对台达的品牌定位既是延续,也是革新!”台达电子品牌长郭珊珊指出,过去台达的永续作为,主要在减缓气候变迁,如透过节能来减少能源消耗。
而珊瑚是对全球气候变迁、水温上升最敏感的物种之一,复育珊瑚代表另一种积极的永续行动“节用厚生”:在节省能源后,为未来生命带来更好的环境。
这样立意良善的计划,和台达过去擅长的绿建筑、节能等领域并不相同,一开始却引起大老板的质疑。台达电子董事长郑平曾在屏东农业专科学校就读水产养殖科,担心公司团队不够专业,告诫他们“不要随便乱搞”。
团队只能找来台湾珊瑚礁生态研究先驱、台湾大学海洋研究退休教授戴昌凤担任总顾问,指导相关研究计划,成员也不时埋首苦读相关知识,以便在郑平随时的“抽考”中过关。
董事长抽考测验同仁决心
郑平不只要求他们清楚辨识珊瑚种类,连周遭鱼类也必须一并认识。有一次,他拿出一张龙胆石斑的照片,但团队第一时间辨识错误,郑平并未严厉责备,而是要求查证,藉以测试他们是否真正愿意投入时间钻研知识。
复育珊瑚,光有专业知识、专家和公司的支持仍不够,还需要大量志工参与。
台达因此与海生馆合作训练企业志工,使他们成为美国加州大学圣地牙哥分校所发展的国际珊瑚礁监测网络CoralNet合格成员。
其中,拥有潜水执照的志工会定期到海中,使用AI自动辨识技术进行丈量或记录,或以水下摄影机拍摄珊瑚栖地健康程度,清除覆盖在珊瑚表面的藻类。没有潜水执照的员工和眷属,可在岸上参与将珊瑚苗种在基座中,待其长大后,再由潜水志工放回海中。
台达志工也和民间团队合作,运用台达LED照明与协作型机械手臂技术及设备,协助挑选出耐热的珊瑚种苗来加以培育。
为了复育珊瑚,台达电子文教基金会执行长张杨乾不只考取潜水执照,更达专业级别,如今身兼集团的“潜水长”,原本白皙的双颊,也被南台湾烈日晒得黝黑。
看到同仁的用心与投入,郑平的态度也逐渐从质疑转为支持。“既然要做,就要做出规模与影响力!”2023年9月,台达携手基隆国立海洋科技博物馆(简称海科馆)共同成立“潮境珊瑚保种中心”,选在亚热带、热带交界的基隆海域,为遭逢升温威胁的20种指标珊瑚,设置适合生存的“方舟”。
24小时全自动营运的温室,内部窗明几净,从能源管理、排风优化、空品监控、灯控系统到智慧环控,皆采用台达技术。其中由系统自动调灯,仿照自然日照变化,以及适量LED蓝光照射的灯控系统,让珊瑚成长效率增加四成。
2024年12月,在生态权威珍古德博士见证下,台达与新加坡国家公园局(NParks)合作,在圣约翰岛国家海洋实验室设立珊瑚复育基地,并导入台达智慧养殖系统。
除了专业的复育、保种,台达也投入资源,使珊瑚保育议题普及化。2024年8月,台达联手海科馆推出《珊瑚,是海洋的森林》生态绘本,透过十个关于珊瑚的简单问题,引导亲子共读、了解珊瑚生态,希望提升大众对珊瑚白化的重视与关注。台达也在海科馆等地举行互动式展览,增加民众对珊瑚保育议题的参与感与学习机会,甚至还训练专属的AI模型,只要输入语音或文字,就能即时了解各种关于珊瑚的知识。
到目前为止,台达珊瑚复育计划已复育大约一万株珊瑚,并和海生馆合作进行耐热珊瑚培育实验,显示在摄氏37度的高温下仍能维持50%的光合作用效率,证实科技在生态复育上的可行性。
团队也运用机器手臂与多个实验缸,模拟潮汐冷却效果,找出能在摄氏29度以上高温存活的耐热珊瑚物种,这些物种将成为未来复育的首选。
郭珊珊强调,台达的珊瑚复育与保种计划不只具备在地深耕意义,也是全世界第一个把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物种威胁减缓与恢复(STAR),运用在海洋生物保育的企业。
这套物种存活度追踪方法学,原本用在陆地濒危物种的监测,为了将其应用在海洋生态,IUCN首席科学家布鲁克斯(Thomas Brooks)还专程从瑞士到台湾来交流。郭珊珊认为,这项创举让国际保育界为之振奋,代表濒危物种保育的方法学,能首度拓展到海洋领域。
台达在珊瑚复育与保种过程中导入高科技设备,应用在生态保育的模式,也吸引不少国际重量级机构和学者的关注。例如,加州大学圣地牙哥分校、佛罗里达州Mote海洋实验室(Mote Marine Laboratory)的学者,均与台达建立深厚合作关系。
这让郑平深感任重道远,主动提议举办珊瑚复育国际研讨会,首届已于今年8月21至22日登场。透过每两年一次举办的研讨会,台达为台湾与国际学者提供交流平台,共同面对气候变迁对海洋生态带来的挑战。
台达也同步要求供应链伙伴在永续报告书中,揭露对生态的影响,提醒他们重视生物多样性议题。这种作法不只能唤起供应链的永续意识,也让整个产业链共同承担保育责任。
郭珊珊观察许多企业看到台达成功案例后,也开始投入珊瑚复育,结合自家核心技术能力,透过认养、提供资金等方式,共同为环境贡献心力。
未来五年复育300种珊瑚
台达未来的目标,是在未来五年内保存太平洋半数以上、约300种珊瑚物种。为了达标,台达预计在屏东海生馆增设规模更大的保种中心,也和海科馆、海生馆等单位密切合作,并导入GPS、AI技术,精准记录每个物种与基因的位置,把台湾的保种资料和国际社群连结,共同应对气候变迁挑战。
珊瑚是海洋生态的基石,虽然占海洋总面积不到1%,却孕育了四分之一的海洋物种,可说是“海中雨林”。 如果能成功复育珊瑚,就能带动整体生态系的复苏。
(本文由台湾《远见杂志》提供,内容有所精简。远见天下文化事业群将于11月5日至6日在台北举办第23届“华人领袖远见高峰会”,《联合早报》为媒体合作伙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