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名经济学家、上海财经大学校长刘元春指出,在中国“强政府、富企业、穷居民”的格局下,国家强制性储蓄过高,居民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GDP)比重偏低,从而导致居民消费率过低。

刘元春星期四(11月6日)在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期间的一场论坛上,发表题为《扩消费的短期与中期政策选择》的主旨演讲。

在近30分钟的演讲中,刘元春首先指出,中国面临的消费问题,“到底哪些是真问题,哪些是假问题”仍不明确。接着,他列举多项数据,论述中国消费的“典型事实”。

他指出,第一个事实是中国消费率过低。目前中国最终消费率(最终消费占GDP的比重)约为55%,而一般发达国家在80%左右。

另外,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政府消费占比较高,达到30%,而私人消费不足70%。由于总消费率偏低,中国居民消费占GDP的比重仍不到40%,低于全球平均水平55%左右。

延伸阅读

李强谈十五五规划:做强国内大循环绝不是不要国际循环
李强谈十五五规划:做强国内大循环绝不是不要国际循环
李强重申中国开放的“确定性”  吁完善国际经贸规则体系
李强重申中国开放的“确定性”  吁完善国际经贸规则体系
第八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在上海举行期间,中国民众在一家红酒展位旁品酒。(路透社)
第八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在上海举行期间,中国民众在一家红酒展位旁品酒。(路透社)

另一项事实是消费不足。刘元春说,这主要体现在消费增速快速下降,与GDP增速不匹配;此外,被动存货投资和价格水平下滑,以及工业产能利用率下降,也是反映出整体需求不足。

自去年以来,中国官方出台多项举措刺激消费。今年3月的政府工作报告将“大力提振消费”列为各项任务之首,并印发专项行动方案。在两周前揭晓的“十五五”规划建议中,则将“居民消费率明显提高”列为未来五年的主要目标。

在分析中国居民消费率过低的原因时,刘元春指出,尽管近期居民边际消费倾向(新增收入用于消费的比例)的确在下降,但更关键的因素是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中,居民部门占比过低。

他说,与世界平均水平相比,中国居民部门占比60.6%,低5.5个百分点;企业部门占比24.7%,高5.6个百分点;政府部门占比24.7%,高0.1个百分点。

刘元春指出,中国居民收入占比下降的同时,居民消费支出比例在持续下降,表明“中国这些年依然面临收入分配恶化的问题”。

他列举图表说,中国政府“财政三本账”(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最高达到36%,而居民收入占GDP的比重仅43%左右,“所以这(消费率过低)本质上是一个分配问题”。

从短期来看,刘元春也列出中国消费面临的七个问题,包括消费不足问题加剧、消费信心处于底部徘徊、国民收入出现收缩性分配、居民资产负债表的变化、消费降级现象明显、一线城市消费疲软,以及与房地产相关的消费低迷。

根据刘元春测算,按照前期的消费趋势,短期需要补足的消费达到实际消费的6%,规模接近2.9万亿元(人民币,下同,5306亿新元);而“以旧换新”等补贴政策能撬动消费约2万亿元,因此政策刺激力度须要进一步加强。

刘元春指出,在中长期,收入分配改革“非常重要”,尤其是织好社会安全网。“所以说‘十五五’是一个关键期,一定要彰显收入分配和共同富裕的主题,把惠民生和扩消费相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