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凯发教会我们的事

位于明地迷亚路的凯发创新中心大楼外观。(档案照片)
位于明地迷亚路的凯发创新中心大楼外观。(档案照片)

字体大小:

在评估一项投资时,千万不要凭印象,以免被记忆所误导。

凭印象投资非常危险,既有印象可能影响我们的判断能力。

凯发走向清盘,多少是意料中事。

由于没有适合的白武士出现,凯发的司法管理人向法庭提交申请清盘。除了许多小股东,还有3万多名持有优先股和永久证券的散户投资者,最终可能一分钱也拿不回。

凯发事件扰攘多年,间中出现一些人、一些进展,点燃投资者心中希望,随后又让希望落空。这段期间心情起起伏伏对心理健康非常不利,虽然清盘无论如何不是美好的结局,但总算有个了结。

如果当初不去经营发电厂,凯发不会“触电身亡”,它有今天的下场基本上可以用“野心太大”“自信太强”扼要总结。凯发的陨落是很好的教科书材料,可作为新晋企业的借鉴。投资者又能从此次的投资失误中吸取哪些教训,避免重蹈覆辙?

首先,不要崇拜标签,不管是一个行业、一家公司或是一个人。其次,提防被先入为主的印象误导。

这个世界瞬息万变,我们对某个行业、某家公司或某人的印象,可能已经过时。

在这个革新颠覆的年代,一年前值得投资的行业在一年后成为夕阳工业并非不可能。经营不当或管理失误,都有可能让任何一家明星公司走下坡,就算领导人是比尔盖茨,也不能因为崇拜便毫无戒心地投资。很多投资者往往只关注公司的最高领导层,而忽略了团队对一家公司的成败也很重要,团队中如果有猪队友,同样会拖累公司。

一些人投资凯发是抱着“水务公司不会出错”的想法。再说,这家公司跟政府的关系看似不错,林爱莲出道以来也一直得到认可。它在2011年发行的6%优先股如期派息,股价也都保持在面值以上,所以当它在2016年再发行6%的永久证券时,投资者不假思索又认购了。

虽然说投资是自愿的,但我相信有很多投资散户是基于对凯发和林爱莲的信任才会投入资金。发展到今天这个局面,林爱莲是不是应该现身给大家一个交代?说一句“对不起”有这么难吗?

当凯发的财务问题在三年前浮出台面时,投资者幻想当年的“海报女郎”能以她创造凯发传奇故事的魄力来解决问题,也幻想政府或淡马锡会出手解救。结果全是痴心妄想。林爱莲本人几乎销声匿迹,白武士也没有出现。其间虽然有过几个重组建议,但都不了了之,众多苦主过去三年从震惊、失望到愤怒,心情可想而知。

陷入困境企业别奢望 白武士必定出现拯救

人的记忆很奇怪,有些事情会深深刻印在脑海,有些事情却不留痕迹。在评估一项投资时,千万不要凭印象,以免被记忆所误导。就像在很多人的印象中早已认定淡马锡是凯发的股东,直到凯发出事后才惊觉原来淡马锡早在2006年就已经完全脱售它所持有的股权。

凭印象投资非常危险,既有印象可能影响我们的判断能力。比方说一家过去20年都在赚钱的公司,盈利可能正在走下坡,但我们却视而不见,因为我们的脑袋总会记住这家公司的辉煌,即便已经有蛛丝马迹,还是会帮它自圆其说——可能只是因为这样,日后或许会那样,失去了当机立断的判断能力。

人们要清楚明白,必须为自己的投资负责,不要奢望有白武士会在你所投资的公司出问题时拯救它。不是每家公司都像新加坡航空或是太平洋船务(PIL)这样幸运,而且昨天被认为具有战略重要性的企业,不代表明天还会受到同样重视。

商业事务局、新加坡金融管理局,以及会计与企业管制局对凯发现任和前任董事会成员的调查已进入尾声,一些投资者希望监管机构能让相关人等负起责任。然而,即便证明当中有人涉及虚假与误导陈述、违反信息披露规定等行为,最多只能将他们刑事定罪,要通过集体诉讼让涉及者吐出如此巨额的款项,恐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不久前在卫塞节发现,原来佛陀在《卡拉玛经》所讲述的道理,也能用于投资。此经主要教导人们不要盲信盲从,例如:不因为他人的口传,就信以为真;不因为符合传统,就信以为真;不因为符合自己观点,就信以为真;不因为他是权威,就信以为真。

最近冒起很多投资平台,为了吸引用户,会很用心整理一些相当吸引眼球的报告,例如哪位名人买了哪些股票、卖了哪些股票。这些报告作为参考还可以,盲目跟从就有点危险。不要因为巴菲特投资了什么我们也跟着买,因为他老人家卖了不会立刻通知我们,结果买的价钱比他贵,卖的比他低,最糟糕是完全不知不觉,人家都卖了,还傻傻地守着。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