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创业难,守业更难,要把家族企业一代一代传承下去,更是难上加难。
新一代掌门人除了承传家族生意,也须适应时代的需要并做出改变和克服新挑战。
《商传后代·光大家业》系列访问分别来自建筑、中药和投资领域的新一代管理人,了解他们如何承先启后,为家族企业谋求新发展。
“以诚待人,以信做事”是世兴药业董事经理李凤君的经营之道,她认为,真材实料、价钱公道,生意才能长久经营下去。
本地中药材批发商世兴药业(Sai Hing Medical Hall)创立至今已有44年,公司历经时代变迁仍屹立不倒的主要原因,相信与公司讲究“诚信”有关。
公司第二代女掌门李凤君(53岁)在1997年从父亲李华手中接棒,在学习经营的过程中,她到中国拓展药材供应来源,不料却吃了一记闷亏,让她深切感受到诚信的重要性。
当时她在一位熟悉中国药材采购市场的朋友陪同下到北京购买药材,第一批购买的药材质量不错,于是她继续向同一家供应商购买,怎料第三批货参杂了劣质品。
李凤君在接受《联合早报》访问时说:“我们订的是一等的甘肃纹党,来货却参杂了二等货品,另外还参杂了不是来自甘肃的党参。药材来了无法退回去,运费比药材还贵。”此事导致公司蒙受了一些损失。
这起事件对李凤君而言,是非常宝贵的一课,她再也不敢在还未核实药材品质之前便仓促地从远程下大量订单。她对自己的客户也诚实以待,并会向顾客讲明不同产地的药材,在品质和价格上的不同。
“骗人只能骗一次,以后客户就不会再相信你了。”
李凤君从小就在学校假期时到父亲的公司帮忙,跟随父亲到药材店拜访客户,也曾帮忙处理药材如切莲子去芯。
在家排行老三的她在加入公司之前是一名小学华文教师,由于父亲健康不佳,需要孩子帮忙,但两位兄姐又各有自己的公司,于是她在家人的鼓励下正式进入中药业。
个性爽朗的她打趣说:“我哥哥跟我说,就做四五年看看,如果公司亏钱,他出钱填补。我就这样被‘骗’进来了。”
当年中药业以男性为主,20多岁的年轻女老板更为罕见。父亲当年给了她一本开单的本子、账本和一本电话簿,就让她自己摸索学习经营。
从零开始学起 辨认药材经营公司
李凤君加入后才发现公司批发的药材多达上千种,从辨认药材的优劣和产地,到公司营运和人事管理,她几乎是从零学起。
刚入行时,一些客户质疑她的能力,言语上对她不太友善,有人还给了她一个“小考验”。
“有一次我走访锦茂的一家药材店。当时老板给了我两个杯子,他说你看这些都是我要的,白色的杯子里面的每样两斤。红色的杯子里面每样三斤。不要写错,不要写少了。”
杯子里有10多种药材,可是她只认得其中几种,老板便建议她找熟悉药材的人来接订单。
后来老板娘为她解围,她才顺利接下订单,但也因此深刻意识到若她要在这个行业立足,就必须熟悉药材,于是向公司元老级职员和同业前辈请教,尽快熟悉行内作业。
她说:“要不耻下问,发问不花钱,不问的话就得不到答案。”
为了进一步了解中药的使用方法,她花了七年到新加坡中医药学院上部分时间课程,考获药用植物学大专文凭,还完成北京中医药大学的中药鉴定学课程。
虽然一路上磕磕碰碰,但她逐渐蜕变成一个能独当一面的药材批发商。2009年,世兴药行改名为世兴药业,公司也走向数码化,开发新的消费者业务。
李凤君指出,本地中药店接班人很少,若只做批发药材的业务可能会遇到瓶颈,她同父亲商量后决定推出自家品牌的包装养生汤药材和花茶,推广食疗养生。除了供应给中药店,减轻他们包装药材的工作之外,还能通过购物网站卖给消费者。
公司也为产品进行市场行销和品牌定位,并积极通过社交媒体宣传药材知识,喜欢烹饪的李凤君也亲自录制视频和进行网络直播,示范烹煮养生菜肴和汤品,以接触不熟悉中药材的年轻消费者。
这一系列网络宣传方式在冠病疫情来袭时,成了公司的重要销售渠道。
前年阻断措施期间,中药店一度不准营业,世兴药业的药材批发生意受影响,营业额减少30%,但网络零售业务却有不俗的表现。公司也趁势推出清热解毒的包装药材,获得市场的热烈反应。
随着包装药材的业务日益壮大,公司计划把这些产品出口到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甚至远至中东迪拜,供应给当地的中医师和中医馆。公司目前正在改良包装设计,增添材料说明。
培养有能力职员接管公司
家族生意一代接一代,李凤君育有三个孩子,年龄介于15岁到22岁,都曾经在公司帮忙。
当被问及会否“骗”孩子加入公司做四五年,若亏钱她填补时,她开玩笑说“到时候看哪个容易骗”。
事实上,公司正在培训有经验和能力的职员掌管公司,她目前没有让孩子接手的打算。
她透露,虽然儿子有帮忙拍一些产品照片,女儿也有在假期到公司帮忙,但是以后的事很难讲。她认为,现在的职员也做得很好,不一定要孩子接手。
“我们先把公司的主要基础做好,要接手的人就容易了。”
(三之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