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电力站”针对中小企业常见的挑战问题,邀请成功克服这些挑战的企业来分享经验心得。
本期访问三家从事餐饮业的中小企业,分享它们如何利用科技应对这个领域人手短缺的情况,以及通过创新开拓更多商机。
餐饮业人手不足的问题相当普遍,冠病疫情导致引进外籍员工受限制,更是让这个情况加剧。
面对人力吃紧的挑战,创立于2005年的咖啡吐司集团(Coffee and Toast Group)转向“聘请”会泡咖啡的机器人,为员工分担工作。这个好帮手每小时可冲泡多达65杯咖啡,帮助该集团每天减少一到两个人手,相当于人力资源分配约10%到15%。
集团项目经理李慧敏(34岁)接受《联合早报》访问时说:“疫情期间当奥密克戎病例上升时,采用机器人的店面无须因为不够人泡咖啡而关闭。机器人也可以泡制味道一致的咖啡和茶,达到我们对泡咖啡员工的品质要求。”
集团率先在樟宜综合医院的店面采用机器人,共投入约20多万元,并获得新加坡企业发展局提供一半的津贴。它在全岛设有25个店面,IMM商场的餐饮店最近也开始使用机器人。
有趣的是,这个机器人可以模仿真人冲泡饮料的技巧,例如“拉”咖啡或茶的动作,成品的味道与真人冲泡的非常相似。
李慧敏透露,集团将考虑在未来设立的店面采用机器人,因为越来越难请到人泡咖啡。她说:“大部分泡咖啡员工年事已大,接近退休年龄。年轻一代又不太热衷于把这一行当成职业。采用机器人因此可以缩短聘请以及培训新人所需的时间。”
她说,采用机器人的另一个好处是它可以在任何时候泡咖啡,如果要开设24小时运作的店面可派上用场。该集团目前聘用约250名员工。
冠病对餐饮业造成严重影响,除了人手不足的问题,一些业者的营运模式因为防疫措施而受到很大冲击,尤其是大型活动减少,让餐会供应业者的生意受到重挫。

疫情暴发初期,餐会供应业者厨房之家集团(Kitchen Haus Group)的销售一夜间下跌60%。为了渡过难关,集团改变商业模式,开始进军新的业务领域,包括开创售卖糕饼、即食(ready-to-eat),以及高科技城市农场产品的品牌。
这家在疫情之际转型的公司积极使用自动化科技,包括速冻机、真空机、包装封口机,以及贴标签的机器等,从中提高生产力。
身为家族第二代的集团总裁曾志豪(42岁)说:“有了这些新的设备,我们能够非常有系统地制作即食产品,并把工作效率增加200%。”
厨房之家对银发族的市场非常了解,过去六年为这个群体提供餐会供应服务。有鉴于此,它在开拓即食产品时决定把客户对象锁定为年长者。
研发是推动创新的关键。为了延长即食产品的寿命,集团与食品创新与资源中心(Food Innovation and Resource Centre,简称FIRC)合作,一起进行相关研究。
由于客户对即食产品的需求增加,集团正计划在今年内开设多一个中央厨房。
谈到餐饮业的人力挑战时,曾志豪透露,国人通常会避开餐饮业的工作,尤其是需要劳力的工作,例如厨房助理、厨师和送货司机。这些职位的人员流动率一般上比较高。不过,他相信,我国重开国际边境,尤其是新马边境,应该有助于缓解这个问题。
用自动化设备可接更多订单

另一家食品供应商Foodtalks有一半收入来自餐会供应服务,疫情限制聚会人数也给公司造成冲击。公司执行董事黄期达(41岁)说:“我们知道必须重新定位,才能让至少一部分业务持续,并且与时并进。我们于是探讨利用制作厨房的设施,为餐饮店提供冷冻熟食产品,开拓另一个收入来源。”
在企发局的帮助下,公司采纳制作即食产品的自动化设备,大大提高生产力。例如,利用自动切菜机削马铃薯,时间从原本的一个半小时大幅度减至15分钟。相较于花一整天时间用手洗碗碟,自动洗碗机只需要半天时间。整体而言,公司可节省一个半至两个人头,并且稍微接更多订单。
黄期达透露,上述提升项目获得政府提供80%的津贴,为公司省下不少钱,也让公司更有信心去使用科技。他说:“我们不时会重新评估各个工作程序,看还有什么地方需要改进。运用现代科技为我们带来无限可能,只要市场有需求和预算就可以去做。”
这家于2004年创立的公司是家族企业,黄期达是家中第二代,2019年接手管理。员工人数从最初的六人增至目前的30人。
黄期达认为,作为中小企业,公司可灵活地去满足个别餐饮业者的需要,尽可能为他们提供即用食材,减少他们的厨房程序。这尤其是经营餐饮店的业者同样面对人手不足的挑战,帮助他们简化烹煮工作,有助于减轻人力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