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数码转型 员工也成赢家

字体大小:

数码转型是大势所趋,两家在不同领域的本地企业领先采纳数码科技,大大提高了雇员的工作效率。不仅如此,他们提升数码技能的努力,也惠及合作伙伴和客户,为各自领域的生态圈带来多赢的好处。

公司(一)

采纳自助付费系统 员工压力大减

吴秀华(红衣者)教导新收银员罗娜妮使用混合式自助收款系统,系统操作容易,她很快就上手。(图/新报业媒体)

吴秀华(55岁)在昇菘(Sheng Siong)超市当了17年的收银员,深切体验了昇菘数码转型带来的好处。

“以前在开工前,我需要花30分钟抄下各类果菜的价格和编号,每天有将近20个编号要记,顾客付款时,我才能根据抄下的编号一个个输入收银机里。”

这不但考记忆、考速度,还得确保找零不出错。处理现金款项,吴秀华难免感到有压力。此外,这种收银方式经常导致顾客排长龙,而收银员每天得处理现金,工作压力大,也不容易吸引本地人加入。

昇菘在2000年决定探讨新的付款解决方案,成立数码科技小组,根据业务所需采纳不少数码解决方案。它是本地首个采纳统一付款终端机(UPOS)的超市,一台终端机就能处理信用卡、提款卡或是手机付款。它也开发混合式自助付款系统,并引进电子秤。

这大大改善了吴秀华的工作程序。她说:“现在商品都有条码价格,我们只需扫描,为顾客购买的货品装袋,他们就能利用系统自行付款。以前我可能需要五分钟来收款,现在能省下一半的时间。”

“一天省下一两个小时,我就能帮忙点货、上货和服务客户,也不需要担心找错钱。”

集团发言人说,三个混合式自动付款系统能取代五个传统的收银柜台,为集团省下四成的人力。

订货自动化 热销品不断货

昇菘数码化,为员工提供相关的培训,让他们的工作更有效率。左起:吴秀华、斯瓦和罗娜妮。(图/新报业媒体)

昇菘认为,数码化对超市业和各个领域都至关重要。它从1985年组屋邻里的一间店,拓展成为67间超市的集团,拥有超过3000名雇员,如果不采纳数码科技,将无法应对扩展和人力资源管理。

除了数码付款解决方案,集团在万礼的总部和配送中心也高度采纳科技。配送中心在2021年投资设立自动化存储和检索系统(ASRS),一改过去的货架储存方式。这不但节省空间,减少对人力的依赖,也加强对库存的掌控。

昇菘与供应商的订货流程,更从传真转为自动化:一旦超市的商品达到最低存货量,系统会自动发送订单到配送中心或供应商,确保货品及时送到超市。

文庆一带麦奈雅路昇菘超市的高级主任斯瓦(39岁)说:“我们分行的海鲜、蔬菜卖得很快,一旦存货过低,系统会自动下单,通知供应商送货,顾客不怕买不到东西,我们也无需花人力去点算库存。”

科技带来的效率确保超市不会出现空货架,集团的送货速度提升到80%。在冠病疫情期间,送货到超市的次数甚至从每天200趟次增加到400趟次。

分享心得和利润 携手迈向数码化

昇菘的雇员年龄从18岁到83岁不等,昇菘利用新加坡企业发展局(Enterprise Singapore,简称企发局)和全国职工总会就业与培训中心(e2i)的各种计划和津贴,协助数码发展和培训。

集团的年长员工今年起也先后参与由资讯通信媒体发展局(IMDA)所主办的数码益终身课程,熟悉数码工具。现在年长员工也会使用手机上的人力资源系统应用,用来申请年假、查看轮班表,而上司能直接在手机上批年假,提高工作效率。

吴秀华说,学习新技能没有想象中的困难,同事也热心协助,她用了三天就上手。“学会后就觉得很方便,例如我负责管理六名收银员的轮班表,现在学会使用系统,就不会漏了安排人手值班,也省了很多精力。”

昇菘数码化之后,服务让顾客更满意,它在今年新加坡管理大学卓越服务研究院取得的全国客户满意指数中,高居超市业的榜首。此外,集团与员工分享的利润也增加了,在2020年加上疫情期间的强劲表现,经理级以上的员工甚至获得近16个月的花红。

昇菘发言人表示,在转型的过程中不无失败,但也累积了很多经验。集团从不吝于与商业伙伴分享这些经验、最佳做法和技能,希望与他们携手迈向数码之路。

因此,昇菘不时为供应商和合作伙伴举办工作坊、交流会,并与企发局、精深技能发展局、e2i、职总恒习和全国职场学习中心合作,协助数码与技能培训。昇菘也是技能创前程行业领头羊计划(Queen Bee programme)的主讲者之一,激励食品业者开始转型。

超市业生态系统是环环相扣的,昇菘的效率和生产力,很大程度也依赖供应链上的商家,以确保超市货源充足。昇菘发言人表示:“因此,加强我们的内部管理,并协助供应链的商家通过数码化提升效率和生产力,例如通过供应商平台的即时库存管理,将能为终端的顾客带来更好的服务。”


公司(二)

运用数码技术 省时也更安全

驱动公司走向数码化的罗怀美(站立者)说,通过各种培训,雇员能跟上数码科技的变化。(图/新报业媒体)

工程系出身的林彩云(34岁,助理技术经理)刚进入建筑领域时,单单是核审和协调建筑图,每天就花去5小时。

项目经理翁启劲(35岁)则得花上10天去翻阅多达60页的项目交付时间表,如果要改进工作流程,得另外花几个星期,导致与承包商沟通时既耗时又低效率。

他们就职的本地建筑承包公司——林增建筑(Lum Chang Building Contractors)在2011年推展数码科技后,如今两人都身怀数码“法宝”,工作效率翻倍。他们的数码法宝包括:三维数码技术的建筑信息模型(简称BIM)、虚拟设计与施工(简称VDC)和集成式数码传输(简称IDD)。

林彩云说:“这些科技让我省下至少三成的建筑图时间,也很快能检测出设计上的问题,例如高天花板出现不应有的横梁。在施工前解决这些问题,就能避免影响建设进度和预算超支,也省下时间和人力。”

翁启劲也表示利用这些科技后,他只需要半天就能消化项目进度表,而且只需随身携带一台平板电脑,就能到处与各方负责人顺利协调与沟通。

“数码科技能利用三维、四维的建筑信息模型,结合所有的建筑设计、审核和工程预算等。我和建筑师、工程师及承包商等都能在同个平台上沟通和协调,大大减少误解和设计上的冲突。”

翁启劲负责的其中一个项目是南北交通廊道(North-South Corridor),需耗时七年建造。他负责的包括设计和兴建宏茂桥3道到9道的隧道。像这样复杂庞大的工程,公司能先利用数码科技把在原地的各种设施、道路和树木等,结合进入新项目的建筑信息模型中进行虚拟建造,施工时就能提高生产力,减少浪费。

数码科技也提高了安全性。公司在进行新加坡港务集团(PSA)的宜居城市项目时,通过四维建筑信息模型科技,确认一些流程的安全性,也能先在工厂内进行组装,减少在施工时的风险。

提升数码能力 客户也获益

林增建筑高度采纳数码科技,不论是技术专人或项目经理,工作效率都翻倍。左起:高级数码科技经理罗怀美、项目经理翁启劲和助理技术经理林彩云。(图/新报业媒体)

林增建筑在1940年代以承包起家,是本地建筑业迈向高科技数码化的先驱之一。公司采纳高科技完成的建筑项目包括购物中心纳福坊(Northpoint City)和竹脚一带的Tekka Place等10个建设,其中不少还获得建筑建设奖。最近,它受委的重大工程,包括林彩云负责的万态生态度假村(Mandai Resort)。

公司高级数码科技经理罗怀美(50岁)说,政府大力支持建筑业采纳数码科技,数码转型是大势所趋。

“公司的管理层早在10年前就掌握数码技能,亲自展开培训。公司也聘请了创新执行人员,密切跟进科技发展,以提高竞争力。”

林增建筑也协助提升本地建筑生态圈数码转型的效益,为利益相关者如承包商和客户提供培训。因为承包商数码转型提高效率,大家都能受益;而客户在项目完成后,也能根据林增提供的数码档案,进行更有效的设施管理。

她说:“客户了解我们具有数码能力,更有信心,一再把项目委托给我们。”

获津贴转型 重视员工培训 

公司重视员工的培训,目前雇用大约有400名员工。

“新人加入一个月后,就会接受核心培训,并根据职务参与新加坡建设局(BCA)所主办的各种课程。我们也为雇员展开重新培训,如过去用纸笔的绘图员,培训后都能用电脑软件来绘图。工程师也上课学习三维模型技术的各种功能,跟上变化。”

罗怀美透露,公司进行数码转型初期,申请了建设局发出的建筑生产力与技能基金(Construction Productivity & Capability Fund),对数码起步大有帮助。此外,建设局也提供许多津贴,例如培训与技能提升计划(Workforce Training and Upgrading Scheme)和技能发展基金等辅助发展。

她说,公司希望到了2025年,能实现采纳AIoT人工智能技术与物联网的运用,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公司正不断在探讨新数码科技的应用,例如运算化设计(Computational design),以人工智能代替人工分析,进一步提高生产力。

转型并不容易,却是必须的。罗怀美说,建筑业不断在发展,公司也必须跟上变化,只有拥抱数码科技,才能提高效率。改进工作模式与提升建筑领域的整体形象和水平,也更能吸引人才加入建筑领域。

更新转型蓝图 注重就业与技能

政府致力于帮助各领域的企业,其中一个重点策略就是数码化。

在2017年成立的未来经济理事会(Future Economy Council),在更新后的产业转型蓝图2025(ITM2025)中,为本地23个领域规划出数码转型计划,以提升生产力和效率,协助企业迎合未来经济的新挑战做出转型。

转型蓝图推出以来,各领域的企业已在数码化和提高生产力方面取得良好进展。例如从2018年到2021年,已有九成采纳了至少一项数码解决方案。理事会希望各领域能创造新就业机会,同时协助新加坡人掌握和采用精深技能,以在未来经济中胜任更高素质的工作。

【“今朝转型 迎未来挑战”系列由贸工部呈献,六之五】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