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与香港的竞争向来是热门谈资,香港交易所高层日前在新加坡受访时认为,新港交易所有各自的定位,两者都各有所长,可以在互补、竞争和合作下,把整体市场做得更大。

香港交易及结算所有限公司(HKEX)行政总裁欧冠昇(Nicolas Aguzin)和香港交易及结算所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市场拓展联席主管鲍海洁,一个多月前访问新加坡时被媒体问及新港交易所的竞争问题。这是他们自疫情以来首次接触本地媒体。

在回答关于新港交易所的竞争关系时,鲍海洁说:“从香港角度,我们其实做的一直是连接性,我们希望能够连接世界、连接中国。我们更希望通过连接,把整个亚洲市场扩大。”

“我们的定位是在连接性,希望把中国的资产带给世界,还有把世界的资产带给中国,包括东南亚的公司。中国人如果有兴趣投资,可以通过我们这个桥梁去完成。反之亦然。我们这个定位是比较独特的,很难说是跟另外的交易所比较,其他交易所很难有这样的定位。”

她说:“所以我们很乐见各地市场不断的成熟,而各地市场在不断成熟时也需要与其他地方连接。这就是我们可以发挥更大作用的地方。从这个角度说,我们是在相互补充,然后竞争加合作。我们更多是希望双赢局面,整个地区层面的提升。”

欧冠昇则表示,竞争并非一定此消彼长,大家更多是想要使整体市场增长,因为机会是很大的,尤其是中国相关的产品。

他说:“我们是抢占了中国A50指数期货市场一部分的交易量,但这并不一定意味着新加坡的交易量就得下降。整个市场其实是变得更大。因此,我们很愿意和新加坡、东南亚的市场参与者以及世界各地的交易所,在更多方面进行合作。我并不认为是与新交所竞争,与中国大陆的交易所也一样。我们的目标是希望创造最佳的生态系统。”

欧冠昇说:“交易所都各有所长。新交所在外汇和固定入息产品实力很强,港交所在股市方面很强。在衍生产品市场,我们所做的已使整体市场更大。”

新交所多年来一直是个很国际化的交易所,外国公司占新交所挂牌公司总数约三分之一,占股市市值约40%。在新交所挂牌的中国公司有70家(一度超过200家),另有158家外国公司,包括不少东南亚公司,甚至是日本和以色列公司,并且有东南亚、中国、美国、欧洲和日本的房地产投资信托。大型中资企业则主要是选择到美国和香港上市。港交所是亚洲最大首次公开售股(IPO)市场,外国公司占港交所股市市值6.4%。

指香港体制虽不同 但多年来行之有效

新港两交易所都希望吸引新经济公司、特殊目的收购公司(SPAC)上市以及吸引外地挂牌公司前来第二上市。在吸引东南亚新经济公司上市方面,新港都没什么建树,眼看着冬海集团(Sea Group)、Grab,以及印度尼西亚的GoTo相继到美国上市。在新交所第二上市的公司有三四十家,其中有两家是在美国上市的中国公司。在美国上市的中国公司,主要是选择到香港第二上市。

在吸引SPAC上市方面,新港两地各已有三家和四家SPAC上市,但只是整体市场挂牌公司总数的很小比率。对此,欧冠昇说:“我不认为SPAC会是市场的一大块,我们今年有66家公司上市,其中四家是SPAC。我觉得这个比例是个好数字。SPAC只是多一个上市的方式,所以这已很好。如果上市的公司以SPAC为主,那我觉得可能有什么地方不对了。”

他表示,港交所的公司上市程序对发行商来说可能比较耗时,例如比到美国上市需要更多时间,因为美国推行披露制度。香港的体制虽不同,但多年来行之有效,平衡商家和投资者的利益。“有时候发行商会说我们太过严格,而投资者则认为应该确保信息正确以避免欺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