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绿色经济新技能 开启国际新市场

字体大小:

本地两家公司靠水、靠天吃饭,闯出一条康庄大道,还以不同的形式迈向国际。国际化业务为新加坡的工作团队带来发展事业和新技能的机会,也让本区域受益受惠。


公司一

靠水做生意 也靠水行善

随着许多大企业逐渐注重环保,他们所掌握的绿色经济技能,为各自的事业带来更大的发挥空间。(图/新报业媒体)

水务处理公司义科环保(Ecosoftt,简称义科)在2012年创办时,两名创办人就决定以社会企业的方式营运,做生意之外也到海外通过水务服务帮助弱势群体。

义科的业务主要是废水处理和循环、收集雨水、智能水源,并用科技协助用水量高的客户建立可持续的用水方案,达到节约及有效用水。客户中不乏各政府机构、大企业和跨国公司,例如药剂厂商、半导体和食品企业等。

创办人兼总裁林文忠(51岁)受访时说,他和另一名创办人尚德立(Stanley Samuel)在创办首五年,就到印度急需干净水资源的乡村,给村民盖建厕所,并进行污水处理。

林文忠说:“那时公司还没赚钱,我们也没有薪水拿,都是自掏腰包去做,部分捐献和贡献来自当地机构和村民。”

如今,义科已经帮助了至少五个印度的乡村改善水供与废水处理系统。在2014年,他们花了两年装置水回收系统,把印度讷尔默达圣河的一段从污浊循环成清洁、可安全饮用的河水。

林文忠说,这些行动不仅是回馈社会,也是公司测试经营模式及水务科技的温床。“我们想看看社会企业的模式是否行得通,也能测试我们的水务科技和方案。”

公司的海外善举让它在2019年获得阿拉伯联合酋长国颁发的扎耶德(Zayed)可持续大奖,并在2022年获颁杜拜和联合国人居署的可持续发展奖项和新加坡水务周最具价值的科技奖。

林文忠(左一)说,公司从当初向外学习,到后来掌握新技能并开发新技术,近期甚至把技术推广到智利。(图/新报业媒体)

海内外扩展业务 完成近百个项目

疫情封锁期间,义科受委为樟宜展览中心建设废水处理系统,让中心能即时被改为社区隔离中心。

“那是很大的挑战:中心原本就不是为居住而设计的,冠病病毒又会通过废水系统传播。一般上这样的任务需要六个月,我们用了六个星期就完成。这大大促进了我们的可信度。”林文忠回忆道。

随着许多大企业逐渐注重环保,要达到能源和水资源可持续性的目标,带动了义科的业务。林文忠说,过去三年来,公司的营业额增加了五倍,在新加坡的人手也从六人增加到近20人,另外在印度还有10名员工。

林文忠认为,国际化不仅是扩展业务,也是在价值链上充分利用环球资源,例如采购产品和器材、寻求人才、技术和合作伙伴。

因此义科的员工除了新加坡人外,还有来自中国大陆和香港、印度,以及智利的科技专家和供应商支持团队。公司至今已在马来西亚、越南、印度尼西亚、泰国、香港和智利完成将近100个水务项目。

从总裁到所有员工 不断进修学习

义科注重员工的培训,从总裁林文忠,到设计与创新部高级经理拉玛克里斯纳(左一)、项目经理古马兰(右二),以及管理培训生谢家苓(右一),大家都不断在进修学习。(图/新报业媒体)

公司做得有声有色,但义科的两名创办人都不是水务出身。林文忠过去在咨询公司担任总监与策略顾问,有特许金融分析师、特许管理会计师的资历,但创业前对水务领域一窍不通。

“我必须重新来过,我先后到智利大学考获废水处理专业文凭、参与公用事业局的相关课程,同时通过到印度帮助村民建水供系统,掌握许多水务相关的新技能。”

从零做起,开头非常艰辛,林文忠记得,他们为了学习以蚯蚓进行的废水循环科技,跑到智利的大学去。“这是公司利用当局的援助计划,获取的首个循环水科技。过后我们接连掌握和开发了好些技术,比如适用于小地方的精简污水处理系统,最后智利还派人过来考察,互相交流,近期甚至把技术推广到智利。”

林文忠说,公司规模虽小,但他们非常注重员工的培训。“精深技能发展局、新加坡劳动力发展局(WSG)等机构的各种计划和津贴,给了我们很大的帮助。比如,我们就利用转业计划津贴,并通过在职培训培育新人。”

谢家苓(26岁,管理培训生)去年3月加入团队。她表示,她有环境与水源科技的专业文凭和学士学位,也半工半读考获硕士文凭,但能跟着资深同事在职培训,让她掌握很多工作技能。

“我也有机会尝试不同领域的职务,例如处理项目建议方案和营销。此外,与海外供应商接触也扩大了我的视野,让我掌握很多宝贵的沟通技巧。”

在去年加入当项目经理的古马兰(38岁)从工作以来就没有停止过半工半读。他说,兼顾进修和工作不容易,不过却让他从蓝领工人晋升到执行级人员。

毕业自工艺教育局高级国家工教局证书(Higher Nitec)的他先是考获机械工程的专业文凭和国际项目管理协会的管理资格,目前正在修读海外大学的科技学士学位。

“水务领域采纳很多高科技,例如义科的水智能蓝色建筑方案,在处理系统安装各种传感器,收集流量、水质、压力、温度等数据,提高效率,也验证循环水的经济效益。我希望能将新技能和知识,运用在这些智能水务管理系统上。”


公司二

与国际企业合作 太阳能公司放光芒

在太阳能发电成为热词之前,星生能源(Sunseap)的两名创办人在2010年创业,从太阳能提取电力、租赁太阳能板,成为东南亚最大的太阳能生产公司。

在2022年,公司的发展潜能被总部设在西班牙的能源生产企—EDP Renewables(简称EDPR)看中,加以收购。过后,其业务焦点迅速从太阳能能源扩大到风能、绿氢等可再生能源。它准备在2030年之前,耗资100亿元开拓亚太市场,并在新加坡创建亚太区清洁能源中心,协助越南、中国和韩国等亚太国家开拓、发展和管理清洁能源。

瓦斯康塞洛斯(右二)说,公司以新加坡为据点,让本地团队在发展和管理亚太市场时能扩大技能,并掌握新知识。(图/新报业媒体)

公司执行主席兼亚太区首席营运官瓦斯康塞洛斯(Pedro Vasconcelos, 40岁)受访时说:“我们要为亚太区超过500人的团队提升技能,通过能源评估、工程设计、项目管理和施工,以及营销与通讯等职位,让本地和国际团队都有机会在集团内体验跨国交流和海外工作。”

他表示,公司在全球28个国家拥有丰富的运营经验,本地团队将获得知识和技能转移。

以狮城为据点 开拓亚太能源市场

EDPR  星生能源在2022年收购越南两个太阳能光伏项目,总电能为255兆瓦,其中包括一个为期20年的电力采购协议,为越南提供清洁能源。在这之前,公司于2019年已在越南中南部宁顺完成建造一个总电能为168兆瓦的太阳能厂。

今年初始,公司在中国的光伏项目总容量已达到约130兆瓦。它在中国的光伏项目计划有大约30个,其中40%以上的项目已开网,也包括公司目前最大的屋顶光伏项目之一。

瓦斯康塞洛斯认为,公司以新加坡为据点,发展和管理亚太国家的新生能源领域市场,这意味着新加坡团队将扩大技能,掌握新知识,以协助海外客户制定概念、策略和设计等方面的技能。

“能源领域的转变很大很快,亚太区域的市场也还很新,我们需要提升各种科技技能,也需要具备关键核心技能,例如风险管理、数据分析、数码能力等等。”

逾1万网课和多方培训 孕育能源人才

公司以环球发展思维(Global Development Mindset)为框架,通过内部培训学院的实体和网络课程栽培人才。

瓦斯康塞洛斯说,员工即是导师,他们制作、传授和分享各种专业知识,也可以随时随地从超过1万1000个网络课程中学习项目规划、成本和财务管理、风力或太阳能评估等技能。

团队也设立了网络交流社区。关于文化、习俗、法律和规格的疑问都可以发到平台上,如询问欧洲和亚太地区在社交和商务场合上的言行有什么差异。

瓦斯康塞洛斯说:“这不但拉近雇员的距离,也打造薪火相传的生态系统。事实上,网络社区促进了跨部门、跨国境的沟通,也鼓励跨职和跨国工作。”

能源领域迅速发展,为了培养本地人才,公司与就业与职能培训中心(e2i)、精深技能发展局等机构合作,包括在职业发展计划下栽培太阳能技术人员,协助求职或在职者具备和太阳能光伏系统安装到维修不同阶段的过程。

去年11月,EDPR  星生能源获得技能创前程专才计划(SkillsFuture Fellowships)和技能创前程雇主奖(SkillsFuture Employer Awards)的金奖,肯定他们在技能提升方面的努力和贡献。

技能知识转移 本地雇员受惠

在能源领域毫无相关工作经验的王依虹(左),因公司的网上课程和密集的在职培训,获益良多。(图/新报业媒体)

王依虹(46岁,环球与大客户业务发展副总裁)在一年半前从乐龄护理领域转到能源领域,在屋顶太阳能板系统方面带领团队服务本地和海外客户。

她受访时表示,在加入公司之前,自己并没有能源领域方面的工作经验,但公司的网上课程、密集的在职培训,让她获益良多。“我有机会到葡萄牙与来自10个国家的同事一起上课,跨文化和跨部门的交流,给管理和技能带来新视角。”

刚在去年8月加入的苏莱妮(25岁)毕业自南洋理工大学工程系。她一加入就担任新创建的职务:负责太阳能资源和能源评估。她就获得来自马德里总部的环球团队和专家亲自过来新加坡给予培训。

“亚太区域有各种各样的太阳能系统,例如水上、屋顶上的太阳能系统,我有很多东西要学。”苏莱妮说。“我也在接受风力和综合项目培训,希望深化我的工程技能和知识,也有机会到海外和不同部门工作。”


产业转型蓝图 助企业把握机遇

资源与环境永续性是极具潜能的领域,国人和企业必须做好准备,迎接未来的挑战。

由政府成立的未来经济理事会(Future Economy Council),逐步更新并推出的产业转型蓝图2025(简称ITM2025),包含了本地23个领域的指南,其中就包括资源与环境永续性领域。这个领域的企业和员工能从蓝图中更了解未来的新挑战和新需求,并能在劳资政合作伙伴的协助下,进行数码化、技能提升和重新设计工作等方面,把握新机遇。

【“今朝转型 迎未来挑战”系列由贸工部呈献,六之六】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