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税不仅是“棍棒” 我国实施碳税津贴助减碳与平衡竞争力

新加坡经济发展局执行副总裁陈志荣星期三(9月6日)在亚太石油会议(APPEC)上发言。(标普全球商品洞察)
新加坡经济发展局执行副总裁陈志荣星期三(9月6日)在亚太石油会议(APPEC)上发言。(标普全球商品洞察)

字体大小:

全球脱碳进程的一个主要要求是展开全球碳定价,但很多国家面对的困境是,它们很难在保持竞争力和最大化落实减碳激励措施之间找到平衡。

新加坡经济发展局执行副总裁陈志荣星期三(9月6日)在亚太石油会议(APPEC)上讲话时指出,碳定价是净零目标的重要推动因素,可以推动私营部门和公共部门的一系列碳减排途径。

他说,新加坡是东南亚首个实施有意义碳税的国家。当前,我国的碳税为每公吨温室气体5元,并将逐年调高,到2030年调至50元至80元。

他强调,新加坡的碳税不只是“使用棍棒”,而是意图用税收资助大型企业的减排项目。

与欧盟及其他碳排放权交易体系(ETS)管辖区类似,新加坡将实施碳税津贴,以平衡竞争力和减排激励。而很多国家之所以没有实施碳定价,正是由于它们面对这样的两难困境。

荷兰国际集团(ING)亚太可持续财务总监安德鲁(Andrew Chew)补充说,对于减碳项目,政府的补贴激励固然重要,但很多国家政府财务状况非常紧张,无法给予强有力的财政支持。因此,相关机构还需要引入碳市场(Carbon Market)。

利用“看不见的手”征收税收支持减碳项目

他认为,在碳市场中,超额减排企业将温室气体配额出售给减排成本高的企业,利用“看不见的手”应对气候变化。“这相当于对碳排放项目征税,并直接用这些税收去支持减碳项目。”

当前全球没有统一的碳定价体系,很多国家和地区建立了自己的碳市场,但流动性和有效性有差距。托克(Trafigura)亚太碳主管潘迪亚(Rushan Pandya)指出,保证碳市场流动性的重要前提是有稳定政策,并提供一套让市场买方认可的标准。

陈志荣认为,政府要做的关键工作是确保整个碳信用市场的更高质量,并在必要方面给予立法和基础设施支持。政府要想在不付出过高成本的同时实施激励措施,就必须建立一个有意义的碳定价体系。

他提到,过去几年,除了参与《巴黎协定》第六条(涉及国与国之间的碳交易)的讨论,新加坡还与国际组织、多边银行及世界银行等建立合作伙伴关系。例如,新加坡建立了气候行动数据信托基金,将世界各地的碳登记处连接起来,以减少重复计数的概率。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