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不缺资金,但因市场波动,国有投资者在2023年减少投资,其中主权财富基金的投资额比2022年减少了21%。
我国两家国有投资者(State Owned Investor)——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GIC)和淡马锡控股的投资交易,较2022年分别减少48%和66%。
由于投资活动大幅减少,GIC在10大国有投资者排行榜中,六年来首次退居第二位,淡马锡甚至掉出前10名。
全球主权财富基金数据平台(Global SWF)星期一(1月1日)发布年度报告指出,金融市场复苏和油价持续走高,推高了国有投资者的资产管理规模(AUM)。
资产管理规模达14.8万亿元创新高
主权财富基金的AUM明显复苏,并达到历来最高的11.2万亿美元(约14.8万亿新元),养老基金的资产规模增加至23.1万亿美元,中央银行的维持在15.4万亿美元。
然而,与2022年相比,国有投资者在2023年的投资更少,投资频率也更低。
报告认为,这可能反映国有投资者过于谨慎,因为这些机构并不缺资金。它们的整体平均交易额维持在3亿5000万美元。
比较2022年,主权财富基金的投资额减少21%至1238亿美元,共有317笔交易;而养老基金的投资额减少了27%,至796亿美元,一共有267笔交易。
报告指出,尽管GIC获得新加坡金融管理局提供历来其中最大一笔、一共1440亿美元资金,它在2023年的交易量却减少了36%,交易额也减少48%至209亿美元。
GIC主要减少了对发达市场的投资,但增加在印度、中国、巴西和印度尼西亚的投资。
沙特阿拉伯的公共投资基金(Public Investment Fund,简称PIF)是最活跃的投资者,2023年投资了315亿美元,共有48项交易,比2022年增加33%。PIF的目标是在2030年以前成为全球最大的主权财富基金。
GIC投资新兴市场是2022年三倍
报告指出,活跃的国有投资者重新把目光投向新兴市场。在2023年,排行榜上有一半的投资者在新兴市场的投资,超过了其他地方,特别是中国、印尼、巴西和印度。
尤其是印度这个南亚国家,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热门目的地,超过了英国。
报告还说:“GIC投资偏好的变化非常明显,因为它在2023年对新兴市场的投资,是2022年的三倍。”
就行业而言,2023年超过四分之一的投资流向了房地产,报告说,这是2014年以来从未见过的。金融和基础设施也很受欢迎,分别占交易的19%和18%。
由于价值回升,大多数主权财富基金的美国股票投资组合都有所增长。它们对印度股市依然非常感兴趣,但减少投资欧洲和中国股市。
能源转型是去年投资主轴
能源转型则是国有投资者在2023年的投资主轴,投资项目横跨不同资产类别,从基础资源到基础建设、工业发展和气候科技。
报告说:“主权投资者增加对所有领域的投资,并通过去碳化为现有的‘黑色’资产进行绿化,在‘绿色资产’的投资达到259亿美元,历来最多。海湾地区的主权基金几乎占了一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