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金融管理局和中国人民银行将通过统一分类标准、促进绿色金融流动、开发去碳化评级平台等方式,推进两国绿色和转型金融合作。
金管局和中国人民银行星期一(5月20日)在北京举行“中国—新加坡绿色金融工作小组”(China-Singapore Green Finance Taskforce,简称GFTF)第二次会议,讨论推进两国绿色和转型金融合作的举措。
根据金管局星期二(21日)发布的文告,金管局和中国人民银行将今年年底前,完成把新加坡—亚洲分类法(Singapore-Asia Taxonomy),对应到可持续金融国际平台(IPSF)的共同分类目录(Common Ground Taxonomy,简称CGT)。这将有助于新加坡和中国企业跨境发行符合CGT标准的绿色融资债券,以及由新加坡和中国金融机构发放的贷款。
新中合建立“绿色通道” 促进两国绿色融资流动
另外,新加坡交易所和中国国际金融股份有限公司正在合作建立“绿色通道”(Green Corridor),以促进新加坡和中国之间的绿色融资流动。
因应新加坡发行人在中国在岸债券市场融资的需求,最开始的工作流程将侧重于鼓励绿色熊猫债券的发行。金管局将通过包括可持续债券津贴计划,鼓励此类融资流动。
凯德投资是首家通过绿色通道,发行10亿人民币(1亿9000万新元)三年期与可持续挂钩熊猫债券(sustainability-linked panda bond)的新加坡公司。金管局和中国人民银行预计,这一债券发行将催化更多此类融资流动。
技术方面,数码交易所MetaVerse Green Exchange和北京绿色交易所正在开发一个碳核算和去碳化评级平台。该平台将汇总中国企业的碳排放数据,以支持新中两国的金融机构为这些企业构建绿色融资解决方案。
会议讨论新兴兴趣领域
另外,会议还讨论了新兴的兴趣领域,包括自然和生物多样性、ESG数据模型的互操作性、以及通过综合数码平台Gprnt和Project NovA!3使用人工智能和数据分析,以方便收集、访问和利用高质量的ESG数据,推动绿色和转型工作。
中国—新加坡绿色金融工作小组去年4月成立,金管局助理局长(发展与国际)兼首席可持续发展官柯丽明和中国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主任马骏博士,共同担任工作小组联合主席。工作小组的成员来自两国的金融机构和绿色金融科技公司。
柯丽明在会上说:“中国—新加坡绿色金融工作小组是中国和新加坡共同制定具体且有意义的倡议,以推进绿色金融合作的重要平台。今天宣布的一系列成果证明了新加坡金管局、中国人民银行和两国业界伙伴之间的紧密合作,以及我们调动本地区有效过渡到净零排放目标所需融资的共同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