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由志同道合人士成立的非盈利组织, 希望通过深入探讨在新加坡交易所上市公司的表现,为利益相关者提供“可采取行动的信息”,借此鼓励上市公司有更好的表现。 

名为Corporate Monitor的组织有五名创始人。前KPMG合伙人陈燕萍、研究治理的新加坡国立大学商学院教授麦润田、前国会议员兼会计师行Rohan Mah and Partners的执行合伙人罗克翰(Rohan Kamis)担任创始董事。另两名创始人是私募股权专业人士林明安和资深律师叶伟明。

Corporate Monitor成立的核心理念是从战略、治理和管理的角度,对公司进行详细分析。

Corporate Monitor会定期发表报告,对大型本地上市公司,就策略、财务表现和治理进行深入、客观、全面的研究。

创始董事麦润田接受《联合早报》访问时说,Corporate Monitor不是激进派股东或淡仓者,不会在报告中提供投资咨询,或建议股东采取任何具体行动。

延伸阅读

理财锦囊:财报指标花花绿绿 如何解读各盈利数据
理财锦囊:财报指标花花绿绿 如何解读各盈利数据
悉看大势:高温天气灼伤成本 企业烫手账本怎么算?
悉看大势:高温天气灼伤成本 企业烫手账本怎么算?

“股东应该考虑报告所写的内容,然后做出自己的决定。”

在撰写报告时,Corporate Monitor会与上市公司接触,例如通过股东会议或与上市公司私下会谈,并将会议内容与评估纳入报告中。

麦润田说:“我们希望上市公司对我们提出的看法保持开放态度,并加以考虑。我们希望看见公司更注意所做的决策,能令股东和利益相关者受惠。”

他也说,如果有公司正在做对的事情但又未获得市场的肯定,报告也会提出。

“换句话说,我们希望所发布的报告和与公司的接触具建设性。”

另一名创始人林明安受访时说:“我们希望抛砖引玉,填补本地研究在全面、中立和洞察力方面的空隙。我的报负就是有更多人能加入行列,让新交所能成为吸引高素质和投资者的磁铁。”

目前,机构有一名全职的资深分析师罗伟杰,针对较大型的公司做研究,至于较小型的上市公司,就要视资源而定。

麦润田说:“我们不会聚焦那些只有少数投资者的上市公司,它们的问题都已众所周知,就是暂停交易或除牌,包括我在内,许多人都已经对这类公司进行研究。”

Corporate Monitor对所要研究的公司有选择性,并计划对一家公司发布报告后买入少量公司股票,以股东的身份持续监测和参与。

第一份报告:康福德高收购财务上不划算

组织撰写的第一份报告是康福德高(ComfortDelgro),麦润田说,选择康福德高是因为公司股价表现不佳,以及公司进行的收购在财务上不合算。

根据其研究,发达国家的公共交通利润率都在单位数低端,而康福德高则在“扩大运营规模”下投标这类合同,越多这类低利润率的合同就会拉低整体的利润率。

报告呼吁公司重新考虑投标海外公共交通工程,因为低利润率对股东没有益处。

组织的报告都会在网站https://corporate-monitor.org发布,供公众免费取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