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新加坡证券投资者协会(SIAS)送了一本刚刚出版的书“Board Room Knock Out”给我。
看了这本书,不禁让我想到20多年前的自动撮合股市(Central Limit Order Book,简称CLOB)。也许一些比较年轻的投资者不记得什么是CLOB。这就要把时光机扭转回到上世纪90年代了。CLOB International是一个场外交易市场,90年代非常受新加坡投资者欢迎,主要通过这个市场交易马来西亚的股票。
当时马来西亚决定把吉隆坡证券交易所(KLSE)与新加坡证券交易所(当时称为Stock Exchange of Singapore,简称SES)分拆。1990年1月,所有双重上市的马来西亚公司从新加坡退市。
分拆约一年后,在新加坡证券交易所推动下,CLOB这个为马来西亚和外国股成立的二级市场就在这样的背景环境下诞生。当时我在写本地股市新闻,超级牛市周期的鼎盛时期,CLOB确实给不少新加坡散户带来巨大的收益。我那时经常听妈妈谈她在CLOB的出色“战绩”。
直到马来西亚时任首相马哈迪在1998年9月突然宣布实施资本管制,禁止所有马币岸外交易,同时冻结所有在CLOB交易的马股,本地投资者突然如梦初醒。马来西亚声称,CLOB借入的股票被用来做空吉隆坡证券交易所,导致股价和令吉暴跌。停牌时,大约有17万2000名新加坡投资者,持有价值约170亿令吉(53亿新元)的股票。
之后市场出现了几项私人提议,本地商人阿克巴汗(Akbar Khan)拥有的有效资本(Effective Capital)提出,愿意以比当时市价少50%的价格购买被冻结的股票 。
虽然有效资本的提案得到了吉隆坡证券交易所的认可,但价格这么一砍,散户损失巨大,所以大多数CLOB股民都拒绝这个提议。这场纠纷一直拖到2000年2月,在两国证券交易所的支持下达成了协议。
这个协议基本上给投资者两个选择。投资者可选择支付有效资本1.5%的转让佣金(以2000年2月15日的收盘价计算),让该公司把投资者的股票转到马来西亚中央存管系统(CDS)的个人账户,然后再从2000年7月开始分13个月卖出。
或者支付1%管理费(以2002年10月的最后五个交易日平均价格为标准)给马来西亚证券结算所,让该所做相同的转移工作,然后从2003年1月到2003年10月,分九个月的时间卖出股票。
CLOB事件前后拖了两三年。当时马来西亚对外国投资者的态度,确实让不少投资者对它的合同和法律的完整性提出了质疑,打击到投资者对马国投资的信心。
麦达斯控股:从投资者热捧到股价雪崩
看完这本书也让我想起在2018年2月9日就停牌至今的上市公司麦达斯控股(Midas Holdings)。它曾经是一家价值数十亿元的公司,在中国蓬勃发展的铁路行业带动下,业务前景一片光明。麦达斯控股2004年2月23日在新加坡交易所(SGX)上市,并在2010年10月6日在香港联合交易所(联交所)二次上市。
就在麦达斯控股停牌的前几个月,投资者对它穷追不舍。当时在新交所的麦达斯控股股价与它在联交所的股价相差一大截。再加上当时麦达斯宣布争取到多个中国铁路合约,许多投资者都盘算着如何在新交所买进,然后在联交所注册股票,再在联交所脱售,赚取丰厚利润。
人算不如天算。谁知麦达斯控股前主席陈维平未经授权提供贷款,以及涉及旗下为中国子公司做担保等而在中国被起诉事件没多久就浮出水面,股价瞬间崩盘。停牌后,许多投资者和散户在各个平台大吐苦水。
财政部的审计监察团队在2018年4月指出,在审计麦达斯截至2017年12月31日的财政年度业绩报告后发现,麦达斯2012年至2016年的审计报告已经不可信了。更让投资者感到震惊的是,麦达斯当时持有的现金仅有区区的70万新元,竟比它截至2016年12月31日审计的人民币10亿元(当时约2亿零900万新元)少了这么多。
不论是CLOB事件或是麦达斯控股涉嫌海外欺诈和不当行为,都让新加坡的小股东付出代价。但人是健忘的。有时真的需要温故知新,不断提醒自己投资环境可以随时出现变化。小投资者本身力量就不大、没有什么说话权。投资时更必需做好功课。所以尽管散户能够获取的资料和讯息有限,了解股价的走势、业绩、公司的管理层是谁,仍是投资者对自己投资负责任的最基本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