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上市公司在董事会多元化方面,近五年取得了巨大进步。其中,我国上市公司女董事的占比增加到23%,比五年前的11%扩增了12个百分点。但是,在文化背景的多元化方面却没有显著改善。

咨询公司韦莱韬悦(Willis Towers Watson)星期一(1月20日)发布《2025年董事会多元化指数报告》,公布了上述研究结果。这是继2020年后,韦莱韬悦再对我国上市企业的董事会,进行多元化表现调研。

《2025年董事会多元化指数报告》对553家主要在新加坡交易所(SGX)上市的公司进行了评估,并与2020年首次发布的指数进行了对比,发现有六个多样性指标的公司占比有所提高。这六个有所改进的指标包括:年龄、性别、行业经验、领域专长、董事独立性以及董事任期。

这个指数由韦莱韬悦、新加坡董事协会(SID)、澳大利亚詹姆斯库克大学(James Cook University)新加坡校区共同合作开展。

除了大市值、中市值和小市值公司外,类别还包括房地产投资信托、商业信托以及在凯利板上市的公司。指数分析了截至2024年9月30日这些公司董事会的情况。

延伸阅读

截至6月 新加坡百大上市公司董事会女性占比达25.3%
截至6月 新加坡百大上市公司董事会女性占比达25.3%
报告:本地上市公司机构董事会更多元 女董事占比达新高
报告:本地上市公司机构董事会更多元 女董事占比达新高

性别多元化是其中一个重要的改善领域。除了总体上市公司的女董事占比见长,符合标准(女董事占董事会的30%至70%)的公司数量也在五年内翻了一倍,共有92家。

在年龄方面,上市企业的董事平均年龄,近五年老化至60岁,有34%企业的董事已达60岁至70岁。但是,以60岁为平均年龄,还是有22%或120家企业的董事,年龄差距达到上下12岁或15岁的理想区间,符合分布老、中、青三代的标准,与2020年的调研结果基本持平。

变化较小的还有具国际经验的董事占比,本地共有12%或66家上市公司,满足80%以上的董事具有国际经验的标准,低于2020年指数中的15%。

符合文化背景多元化要求的公司占比略有下降。文化多元化的标准是至少33%的董事具有非华裔背景。仅有14%或80家公司达到了这一标准,低于2020年指数中的18%。

针对非执行董事的任期,理想年限介于三年至五年半,目前共有17%或96家企业达到此标准,比起五年前增加了四个百分点。独立董事的理想占比是75%至80%,符合这标准的本地上市公司,也从2020年的9%,增加至13%或71家。

企业多元化评估难以量化 今年报告采用新评估方法

新交所监管公司首席执行官陈文仁在报告发布会上说:“企业多元化的评估是最难量化的,因为它不仅仅是简单地要求董事会拥有三分之一独立董事,或规定企业必须设立审计委员会。每家公司的多元化标准都不同,最理想的是让企业的提名委员会来决定。”

他补充,新交所监管公司为此实施了一些措施,包括将独立董事的任期上限设定为九年,并要求上市公司披露自身的多元化政策、目标以及实施计划。

此外,今年的报告采用了示例区间的评估方法,而不是延续2020年的计分排名制,这样做是为了更准确地反映不同规模企业的实际表现。新加坡董事协会副主席陈秉义在报告发布会提醒,企业多元化并非只是“打勾勾”的填表作业,而是要找到有效的多元化方案,以确保董事会能够充分发挥其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