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联邦储备局议息会议释出鸽派信号,当地股市出现反弹,带动亚太股市回升。分析师认为,美联储虽未立即降息,但下调增长预期并淡化通货膨胀风险,显示当局对经济放缓更为关注,政策基调偏向宽松。同时,市场预期降息周期将于今年稍晚启动,带动投资情绪回暖。
此外,亚太通胀压力普遍减轻,大部分国家通胀率已低于长期平均水平及央行目标。在全球需求疲软、中国产能过剩以及特朗普政府新关税政策夹击下,区域内央行仍有政策宽松空间。
代表区域股市的MSCI亚洲指数星期四(3月20日)升至去年11月初以来最高水平。不过,中国股市表现逊色,科技股领跌。市场认为,今年以来中美股市表现差距可能开始收窄。
美联储在新加坡时间星期四凌晨公布议息结果,与市场预期一致维持利率不变。不过,最新经济预测下调今年增长预期,并上调通胀预估。
政策面临不确定性 美联储今年或仅降息一次
贝莱德(BlackRock)全球固定收益首席投资官里德(Rick Rieder)指出,美联储当前面临高度不确定性,不论是财政政策还是关税影响都尚不明朗。
他强调,当前通胀黏性强,劳动力市场也显现放缓迹象,加上移民减少及企业裁员增加,未来就业数据恐将承压。
此外,尽管点阵图显示年内仍有两次降息的中位数预测,但部分官员的立场已趋于保守。不过,市场选择忽视潜在滞胀风险,聚焦主席鲍威尔称关税驱动通胀属短暂的言论,推动风险资产上涨。
新加坡银行首席经济师莫曼苏(Mansoor Mohi-uddin)认为,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FOMC)作出2025年将降息两次的预计,是鲍威尔向市场作出“经济仍健康”的表态。不过,美国政府贸易审查预计于4月2日公布。若美联储判断关税不会导致滞胀,今年仅可能降息一次。
大华银行高级经济师柳天成则说,尽管经济增长面临的下行风险有所上升,但美联储应该仍倾向于在通胀方面保持谨慎。他预计,今年仅会在第二季降息一次,幅度为25个基点,全年利率维持在4.25%。
“低通胀“或成亚太经济新常态
在亚太方面,贝莱德亚太区基本固定收益主管赛戈尔(Navin Saigal)分析说,印度尼西亚和日本这区域内两大央行,本星期也维持利率不变,反映全球增长与通胀的不确定性。他指出:“在这个背景下,亚太债市与欧美市场关联度低,可为投资者提供稳定且多元化的收益来源。”
澳大利亚与印度已在上月降息,泰国央行也于2月底出乎意料地再度降息。
赛戈尔补充,虽然美联储维持利率不变,但减缓缩表步伐实质上属边际宽松,意味着全球宽松周期仍在持续。
数据也显示,区域多数经济体通胀率不仅回落至央行目标之内,甚至普遍低于长期平均水平。亚太通胀降温趋势已成定局。
野村(Nomura)经济学家华玛(Sonal Varma)和卓思颖指出,在中国产能过剩与特朗普政府新一轮关税政策的双重夹击下,“低通胀”(low-flation)将成为亚太区经济的新常态。
截至今年1月,亚太整体消费者物价指数(CPI)同比升幅为2.0%,核心通胀为1.9%,较2022年9月的高峰明显回落。其中,香港、新加坡及印度的基础通胀压力最低,而我国在过去六个月中的通胀降幅最大。
此外,中国与印尼2月的通胀均出现负值,进一步加剧区域内的通缩压力。两名经济师认为,泰国将自5月起加入这一行列,那时的整体通胀甚至可能转负。
她们也预计,今年7月前,亚太整体CPI年增率将由1月的2.0%降至1.5%,全年平均为1.8%。尽管马来西亚因汽油补贴调整可能导致通胀上升,其余国家通胀预期仍保持温和。
由于我国通胀回落幅度显著,核心通胀季度环比折年率在1月份已降至负值区域,经济师认为,新加坡金融管理局预料将在4月进一步放松货币政策,降低新元名义有效汇率(S$NEER)坡度。她们也说,若美国新关税对我国影响显著,不排除坡度会被降至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