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地散户对投资私募市场的兴趣日增,新加坡金融管理局计划开放这个新兴的资产类别给散户投资,他们未来或有机会以私募方式投资于高增长公司。
根据金管局星期四(3月27日)发表的文告,在现有的基金监管框架下,散户投资私募股权、私人信贷和基础建设的管道有限。当局最近观察到,散户对投资这类资产的兴趣增加,业界人士也有兴趣为散户提供私募投资基金产品。
私募股权和私人信贷等都属于高风险投资,前者是把私下募集的资金投资在未上市或私有化公司而得到股权;后者是非银行贷款人向企业提供贷款。这种另类基金通常是投资于高增长企业,如科技起步公司,所涉及的风险因此较高。
市面上提供私募投资产品的平台包括ADDX、Alta、Moonfare,以及新加坡数码资产交易所(SDAX)。由于涉及高风险和投资周期较长,这类资产一般只开放给机构和合格投资者。
金管局拟定框架 确保采取适当保障措施
在新加坡,要成为合格投资者的要求颇高,须符合的条件包括在过去一年赚至少30万元,或是拥有超过200万元的净个人资产,其中来自主要居住地的净值最多贡献100万元。
为了让散户有更多投资选择,金管局拟为私募投资基金制定一套长期投资基金(Long-term Investment Fund,简称LIF)框架,让零售投资者通过授权的长期投资基金接触私募市场的同时,也确保采取适当的保障措施。
金管局没有在咨询文件中提议投资者须投入至少多少钱,或投资额须占净资产多少比率。基金经理可自行设定最低认购额。这个做法与其他零售基金的现有监管框架一致。
当局提出两个基金结构的可能性,以满足不同投资者的偏好。第一个是散户直接投资私募市场,这确保提高所投资资产的能见度。
第二是通过长期基金投资组合(fund-of-funds)的方式,投资于其他私募投资基金。这么做能够让投资者凭借基金投资组合管理人的专业知识,筛选和追踪由多元化资产组成的私募投资基金。
由于上述两个结构或需要采取不一样的保障措施,金管局即日起展开公共咨询活动,公众可在5月26日之前对这框架提出看法。
安盛律师事务所(Allen & Gledhill)之前针对这套框架参与金管局展开的咨询。律师事务所合伙人龙碧华接受《联合早报》访问时指出,尽管散户目前已经可以通过海外市场接触较为复杂的产品,但有了这套框架,他们未来能够通过一个受到监管,并由持有执照基金经理人管理的平台,投资于像独角兽这类的公司。
为了解决私募市场缺乏流动性的情况,金管局在咨询文件中建议,未上市的直接基金可每年至少一次让散户根据指定比率,赎回一部分的投资单位。
市场对另类投资的需求强劲
与此同时,当局建议为基金经理的专业水平,以及披露要求制定标准。例如,长期基金投资组合经理人管理的私募投资规模,必须至少10亿元;聘请至少三名新加坡居民为全职代表,每人须具备至少五年管理私募投资的经验。
根据研究机构睿勤(Preqin)早前发布的《另类资产展望2029》报告,全球经济前景不稳定,促使公开市场出现波动,投资者转向另类投资行业,市场规模有望在2030年突破30万亿美元(约40万亿新元)。
一般而言,另类投资指的是投资于股票、债券和现金以外的资产,如基础设施、房地产和私募股权。
随着市场对私募投资的需求增加,其他地区如英国和欧盟近年也开始允许或加强散户投资私募市场。
新加坡证券投资者协会会长大卫·杰乐(David Gerald)指出,相较于公开市场,私募市场一般上提供更高的潜在回报,但也附带更高的风险。他说:“零售投资者能够对具潜能的初创公司或项目有曝险,这些通过传统投资管道未必能够接触到。”
不过,他提醒,散户可能缺乏经验和知识来有效地评估这些投资,因此有必要加强他们在这方面的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