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不仅为了生计,也为了通过分享自身经验来协助他人。
特殊需求早期介入服务中心Bridging the Gap创办人郑仿婷用专业知识帮助特需儿童改善病情,还以特需儿童家长的身份聆听其他家长的烦恼,让他们有倾诉的对象。
郑仿婷(46岁)育有一儿一女,出生于2009年的小儿子是早产儿,被诊断出患有言语失用症(Apraxia of speech)和全面发展迟缓(Global Developmental Delay)。
从负面情绪到积极行动
儿子因无法清楚表达而焦虑,她也因无法理解他的需求而感到烦躁。儿子的病情对她造成巨大打击,“她辞去工作,专心照顾儿子,但也因此陷入了怨天尤人的负面情绪,责怪上天的不公平。时间久了,她发现不能这样下去,于是重新振作起来。她决定把这个无法改变的负面情况转换成帮助他人的契机,让其他特需孩子获益。
她和丈夫为了帮助儿子而参加特殊教育课程,原本担任财务规划师的郑仿婷还获得南洋理工大学颁发的特殊教育课程教育硕士学位,以及多个相关教育证书。
郑仿婷在接受《联合早报》的访问时说,儿子还小的时候,夫妇俩四处寻访可帮助儿子学习的特需课程,如言语治疗和作业治疗。他们发现本地没有能让特需儿童接受全方位治疗和训练的一站式学习中心,于是决定自己开办学习中心,让更多特需孩童从幼年就开始接受适当训练,改善病情。
“当这些孩子单独面对另一个人时,一般不会发生什么问题,但当你让他们身处一群人中,就会看出他们的表现有很大不同,比较可能闹情绪,他们不理解社会暗示,而且无法遵从指示,他们也不能表达自我。”
帮助特需儿童和家庭克服困境
因此,郑仿婷在2017年创办Bridging the Gap早期介入服务中心后,除了提供一对一的课程之外,还开设一名治疗师对三个孩子的小组课程,让孩子学习如何与他人相处。由于同时提供多种治疗的学习中心不多,Bridging the Gap很快就满额,还有许多人在等候名单中。
身为两个孩子的母亲,郑仿婷不但要看顾孩子,还要经营生意。由于儿子患有焦虑症难以安眠,因此她必须时常安抚,才能让他入睡,但这么一来,郑仿婷自己就缺乏睡眠。不过,夫妇俩互相配合轮流照顾孩子,克服重重困难。
尽管如此,冠病疫情为公司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一般孩子长久待在家里都容易闹情绪,更何况是无法表达自我的特需儿童。在阻断措施实行前,郑仿婷和其他职员连夜印制可使用两个星期的学习资料发送给家长,让他们在家里陪孩子学习。他们还通过视讯了解家长的情况。
“我们安排视讯会议听家长倾诉,给他们抒发情绪的空间。他们必须在家工作,还要照顾孩子。我们提供这种服务,完全出于善意。”
社交距离措施放宽后,他们安排病情较严重的孩子回到服务中心上课,让家长有喘息的机会,减轻压力。
郑仿婷的大女儿现在已经19岁,儿子也15岁了,不用郑仿婷时时照看,她就能放更多心力发展事业。公司现在有两个服务中心,但学额仍然供不应求,公司接下来可能会在更多地点营业,甚至扩张到马来西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