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充满挑战和不确定性的世界,本地企业和员工若要更好地应对未来挑战、把握发展机遇,必须不断转型、增加韧性。而土木与基础设施公司三和(Samwoh)是一个很好的典范,展现企业如何通过技术变革和培育人才为未来做好准备。

副总理兼贸工部长颜金勇星期一(4月14日)走访三和智能中心(Samwoh Smart Hub)后,提出上述观点。

颜金勇说:“三和在科研和培育员工方面投入大量精力,开发多项新产品,并让员工有机会领导本地和海外项目、累积丰富经验,带领企业走向未来。”

他指出,政府已在最新财政预算案中推出多项支持企业转型的措施,未来也会根据需要进一步提供援助。

建筑塑料垃圾环保又实用

另一方面,我国力争在2050年达到净零碳排放,为降低建筑环境领域的碳足迹,三和智能中心目前与新加坡科技研究局(A*STAR)和高等教育学府合作,研究如何获取二氧化碳,并将其转化为建筑材料。

延伸阅读

颜金勇:新加坡决心继续与亚细安成员共渡难关
颜金勇:新加坡决心继续与亚细安成员共渡难关
颜金勇:实施反倾销税将给本地消费者带来负担
颜金勇:实施反倾销税将给本地消费者带来负担

所谓的碳捕获(Carbon Capture)是一种将工业或能源使用过程中排放的二氧化碳“捕捉”下来的技术,防止二氧化碳排入大气层,以减缓地球气候暖化。

三和公司可持续发展与创新部门负责人李迎宾告诉《联合早报》,新加坡每年产生约100万吨至200万吨建筑垃圾,再循环率已达到99%。此举不但提升本地建材的自给能力,也能减少运输所带来的碳排放。

他说:“塑料垃圾也是我们关注的重点,新加坡每年产生约100万吨塑料垃圾,但只有4%被回收利用,所以我们尝试将回收塑料混入沥青用于铺路,提升路面性能。”

他指出,普通沥青很容易拉动,但加入塑料后会变硬、更耐磨,尤其适用于路口等高压区域。因为车辆在这些地方频繁刹车,容易造成路面变形,塑料作为增强材料不仅性能好,成本也更低。

除了塑料,团队也在研究使用沉积岩(sedimentary rock)造路的可行性。目前,它们已经成功开发低碳沥青(asphalt)路面、环保混凝土(concrete)、废水处理技术等可持续产品。

引入高科技元素 望缓解人才短缺

尽管在技术上不断取得突破,但人才短缺仍是公司当前面临的主要挑战。根据李迎宾,实验室目前的本地员工占比不到50%。

他说,土木工程本来就不是热门专业,更别说还有谁愿意在烈日下从事户外工作。

为此,公司正尝试引入人工智能与数据科技等元素,以提升工作岗位吸引力。同时也开放研究中心供大学生参观,希望能吸引更多本地年轻人投身建筑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