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颗颗看似平平无奇的包子,捧在手心、暖了脾胃,也造就新加坡驰名海外的40年包点老品牌。

林记包点创办人兼董事经理——洪怡祥(67岁)小时候家境不是很好。他念完小学五年级就开始替人打工,在乌节路一带推三轮车兜售包子,月薪不过区区30元,其中三分之二还得用来补贴家用。

尽管起点比别人低,但洪怡祥凭着不服输的精神,一步步从三轮车上的小贩,做到包点批发商,自此与包子结下了几十年的深厚缘分。

说起“林记包点”这个名字,很多人不免疑惑:创办人明明姓洪,为何品牌却姓“林”?原来,当年他批发包点给各大茶室,却因没有符合国家环境局(NEA)要求的正规设施,面临取缔,不能以“制造供应商”的身份继续营运。为了解决这个难题,他租下了当时已注册的“林记包点”——一个拥有合规执照的品牌。后来就完全接盘,这个名字不仅保留下来,也成了洪怡祥一手打拼事业的代表。

洪怡祥接受《联合早报》专访时说:“很多人都问过我这个问题。其实,我把品牌做起来后,确实曾想过要改名,但后来觉得没必要就沿用到现在了。洪氏公会的人曾问过我,我说这没什么问题,我是董事经理、打工的,林记包点姓林有什么奇怪。”

林记包点在1982年正式注册厂房,落户宏茂桥工业园,扎根20余年,直到政府对该地区进行重大发展规划,这也给洪怡祥留下了刻骨铭心的一段经历。

他说:“我们华人的想法是在某处生产、发家、壮大的,会舍不得离开,我在宏茂桥(工业园)从一个单位做到包下隔壁的单位,传统思维是觉得在这边成功,为什么要离开。只是要配合政府规划。但如果政府没有拆迁,我也不会有今天。”

洪怡祥说,他是幸运的。林记包点22年前迁至兀兰现址后,也是在政府强烈鼓励下,洪怡祥才开始跟团赴日本考察,采购器械开启了林记包点自动化。

跨代家业分工闯海外

时至今日,林记包点从绞肉、拌陷到封装,都有机器代劳,但在创一代眼中仍有进步的空间。由于市场需求规模有限,即便生产线全自动化,也难以让每台设备都物尽其用。因此,拓展海外市场,便成为第二代全力投入的主要方向。

洪怡祥透露,目前本地仍有约四家至五家包点供应商,但新加坡市场空间有限,几乎所有业者如今都专注于出口生意。林记包点自2018年起正式进军海外市场,首站为“东方之珠”香港,随后陆续进军柬埔寨、越南、泰国、中国、日本,甚至远至英国与东非等地。

儿女跑外国市场 洪怡祥:撞到头就会有经验

他说:“林记的外国市场都是儿女去跑的,因为不同市场连文件规范都各异。他们要飞到英国,非洲客户来访还要招待,这些我哪里懂得处理,就让他们自己发挥。就算碰壁也没关系,因为我跟他们说,撞到头就会学到经验。”

洪怡祥笑称,作为林记包点业务发展经理的儿子洪谨维,基本上哪里有唐人街就会去尝试进驻。接下来,不排除开发美国市场。林记包点二代们分工明确,儿子学习国际商务专业,带着家族招牌扬名海外;两个女儿则分管营销及人事管理。

林记包点最早踏足的海外市场是香港,随着业务版图日益壮大,如今已遍布东南亚多地,甚至跨足到英国和东非。(刘欣怡摄)
林记包点最早踏足的海外市场是香港,随着业务版图日益壮大,如今已遍布东南亚多地,甚至跨足到英国和东非。(刘欣怡摄)

日复一日吃包子 品出大智慧

年近古稀的创办人洪怡祥,如今依然将全部心力投入在生产第一线。每天凌晨1时,他摸黑起身,准时出现在工厂,坚守着最熟悉的位置。

他说:“我到现在还是每天都是吃包子的。我到外面吃包点时,就会特别留意人家的做法,看看店里有哪些门道,东西怎么摆、员工怎么安排带位。因为这些细节,我都能拿来参考怎么在工厂摆机器、调配人手。”

林记包点发展迄今,产品愈发多元,除了预制包装糯米鸡、卤肉饭、叉烧饭,包点的品类也突破传统,从常见的豆沙、叉烧等,创新推出全麦或高纤维等品项。每一步创新,洪怡祥都亲自参与和把关。

他坦言,老一辈与新一代之间,难免有摩擦,“他们讲科学,我凭经验判断,但父子之间的默契,最终不是靠说服,而是在一次次实验与试错中慢慢磨合,让现代科技与老道经验自然融合”。

洪怡祥说,如今生意早已不同以往,靠“义气”打拼的年代已经过去,必须让年轻一代放手去闯。他现在要做的,是栽培值得信赖的员工,把生产线打理好,未来才能安心交棒。

谈及林记包点的未来,洪怡祥的语气里带着深深的不舍与祝愿:“我只希望这个牌子一直都在,孩子们永远守住这个名字。怎么发展,就靠他们的智慧了。我看得不会太远,年轻人眼光比较远。”

他笑说,现在只要还能走,就会照常回公司看看。因为在他心里,林记包点早已不是一门生意,而是他体内流淌着的热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