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岁时目睹70多岁的保姆,经历癌症的煎熬后逝世,在小小的脑袋里,刻印了老年人需要获得更好照顾的想法。2017年从美国回到新加坡后,医护平台家恩(Homage)的联合创办人兼总裁郑彬彬便付诸行动,实现当年的想法。 

“保姆是我最亲近的人,是每天一睁眼就会见到的亲人。在她生病的时候,我一放学便会赶回家陪她,当时看到她的需要,心里便闪过老年人必须得到更多帮助的念头,更没想到的是,当年的一个想法会在这么多年后,成为创业的动力和方向。”

今年43岁的郑彬彬接受《联合早报》专访时说,回国后因为近亲有不同的病痛需要特别照护,她因此有机会经历寻找适合人选的痛点。在计划创业的那一刻,她深知必须结合科技与看护所需,为有需要的家庭与老年人,创造一个更好的过程经历和解决方案。

毕竟她的创业意愿在很大的程度上出于情感,郑彬彬一开始着手落实创业时便努力回想,在为中风和患有失智症晚期的亲人找看护时所碰到的困难。

做生意推动力出于情感 付之行动创业保持理性

“虽然要做这门生意的推动力出于心中的情感,要付之行动创业就必须保持理性。由于我的电脑科学教育背景,我清楚了解自己要做的必须是一个由科技驱动的业务,但在更深入了解护理领域之后发现,当中有许多市场没有弥合的缺口。”

延伸阅读

网店起步背后的社会使命 助年长者享受独立自由晚年
网店起步背后的社会使命 助年长者享受独立自由晚年

郑彬彬形容自己找护理的经验是“一团糟”。虽然当时市场上已有单纯列举服务提供者的网站,但她根本不知从何下手。 

“我不知道如何挑选适合的护理员,最糟的是还要自己逐个联络对方,由于缺乏知识,我也无从清楚回答需要哪方面的帮助。网站的确运用科技,但没有咨询、没有方向,缺少人的温度。”

“有趣的是在新加坡,低收入群体会得到社工帮助,但家庭收入高于3600元的中低收入和中等收入群体就没有专属支援,得不到社工的帮助,因此他们最需要专业的看护咨询,为病患制定全面的看护计划。”

家恩会先与病患家庭了解现有、或共同制定一个全新的看护计划,在确定如语言、烹饪能力等特定要求之后,再利用后端科技平台,配对最适合的看护。

郑彬彬一开始创立家恩的理念,就是要建立双向的信任,不能随便地就派一个人到病患的家当看护。于是,她想与本地人展开合作、给予培训,确保人选能胜任看护工作,而她计划用本地人当看护的想法,马上引来负面评语。

“许多人不相信我能找到本地人从事照护老人这一行。有的甚至还说,找一个狗保姆比找一个老人保姆容易!但今天,我们有3万名注册的本地护理员,全都有心、有动力,尽最大能力把看护工作做好,所以那个说法完全不成立。”

她进一步说,为何我们对邻里诊疗所、综合诊疗所或医院有信任感,相信一定会得到应有的照顾?这个跟结构和系统有很大的关系。 大家相信医生和护士受过相关培训、经过能力测试,所以居家护理也应该有类似的系统架构。 

从一开始,郑彬彬就知道一定要结合科技,才能让寻找看护的家庭有更好的体验。(邬福梁摄)
从一开始,郑彬彬就知道一定要结合科技,才能让寻找看护的家庭有更好的体验。(邬福梁摄)

“于是我便着手建立整套系统,每一个在平台上注册的护理员、都经过面试、背景调查、接受紧急救援的培训等,就像任何企业的员工培训。至于更高级的护理方面,我们由有专业护士资格的人来负责。”

确保大众负担得起看护服务

除了确保运作体制能建立互信,郑彬彬的其中一个重点放在教育大众有关居家护理,以及如何取得协助上,而第二个重点就是确保看护服务是大众负担得起的。

“若大众负担不起费用而无法接受服务,有再好的服务也枉然。在知道提供津贴服务的机构有困难时,家恩做的就是与他们合作,协助它们有能力满足社会上的看护需求。”

一开始,家恩的服务对象是自费的病患家属,后来发展到与公共机构合作,也服务受津贴的家庭。目前,家恩已与超过九成的公共医疗机构合作,支持它们的居家护理倡议。

郑彬彬也直言,很多时候看护这一行被视为“又脏又累、吃力不讨好的工作”。因此,要加入这一行的人,需要有长期的决心、不能在意别人的看法。

郑彬彬说,看护这一行常被视为“又脏又累、吃力不讨好的工作”,因此更需要真正有爱心、能有长期决心的人加入。(邬福梁摄)
郑彬彬说,看护这一行常被视为“又脏又累、吃力不讨好的工作”,因此更需要真正有爱心、能有长期决心的人加入。(邬福梁摄)

“这一行需要的,是不做样子、真正有心在领域发展,关怀老人家的人。我很庆幸我找到许多这样有爱心的本地人。我们希望做到的不是敷衍式帮助病患的日常体力活动,而是做到真正的社会支持、心理支持,使护理人员和接受护理的人,都能从中得益。”

目前,家恩的注册看护者中,有约1万3000名活跃的固定看护员,而以灵活工作制加入看护团队的有1万7000名。

郑彬彬说:“一名看护员的最大难处是如何能继续关怀,因此照顾好护理员是最重要的。我们必须建立机制,让护理工作和付出可持续、更专业也更安全。看护人员必须有选择的权利,不能委派他们不愿意或不能胜任的工作。”

回顾八年的创业历程,郑彬彬感慨万千,五味杂陈。其中最令她难忘的,莫过于冠病疫情暴发的时期。当我国将疾病应对警戒系统(DORSCON)级别上调至橙色时,她连夜召开管理层会议,紧急商讨如何应对突如其来的挑战。

“当时公司才成立两年半,作为一家起步企业,其实完全可以以此为由不参与全国性的抗疫行动。但我对管理层说,疫情将深远影响未来几年的运营,我们必须硬着头皮适应,并主动参与。”

疫情期间 为超过100万名国人注射冠病疫苗

回忆起冠病疫情,郑彬彬仍心有余悸。但她也为自己和团队能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感到欣慰。尤其是在短短两周内成功调动300名看护人员,协助缓解医院因医护人员确诊而面临的人手短缺问题,她对此深感自豪。

“也许很多人不知道,疫情时家恩为超过100万名国人注射了冠病疫苗、管理两个社区治疗设施的病房、接手四个疗养院的工作,以及保持一个全天候的流动医护团队。”

也因为冠病疫情与政府部门有了“出生入死”的经历,彼此建立了信任和了解,之后,家恩继续支援社会其他方面的需要。例如,与SPD(前称体障人士协会)和社会服务理事会合作,为感染冠病的家长,照顾未成年、脆弱的孩子。

直到今天,家恩仍为SPD提供临时看护服务,让看护者能有喘息的机会。

创业八年来,从获得种子资金至完成C轮融资,家恩如今已取得盈利,并迈入全面可持续发展的阶段。业务也逐步从新加坡拓展至马来西亚与澳大利亚。面对下一步是否有意推动公司上市,郑彬彬说,目前暂无此计划。

“家恩是一个影响力业务,不是为了赚快钱,我们注重的是扩大影响力。现阶段来说,不是合适的时机来满足大家对一个上市公司的期望,尽管我们也不会完全否定上市的可能,但短期内,上市不是优先考虑事项。”

由于郑彬彬注重护理员的培训,因此内部设有“家恩学院”,接下来,她计划对外开放学院的培训课程,让公众也能参加。这么一来,就会有更多人能在接受培训后加入看护者的行列。

三之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