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调查显示,多达四分之一受访的新加坡人尚未开始规划退休生活,其中四分之三的受访者有意在35岁时开始规划退休,主要原因是他们更重视当前的财务需求。事实上,新加坡并非个例。世界经济论坛预计,到2050年,全球退休储蓄缺口将扩大至400万亿美元(538万亿新元)。
科学已经证实的一个现象是,大脑的情绪会导致冲动或非理性的投资选择。不过,如何克服自身的认知偏见,以弥补退休储蓄的缺口才是关键。
传统经济学和学术界长期以来假设人类是理性的生物,能够基于逻辑并以最大效用为目标做出决策。然而,行为科学家认为,人类的非理性是可以预测的,并且经常系统性地做出违背明确逻辑的选择。
设想以下情景:今天领取1000元,还是等待一个月后领取1100元,你会怎么抉择?大多数人可能会选择今天领取这1000元,而这种对即时满足的偏好而放弃未来收益的行为,被称为当下偏误或双曲折现。
这与著名的斯坦福棉花糖实验有些相似,在一名孩子面前放一块棉花糖,告诉他如果能坚持15分钟不吃,就能得到第二块棉花糖,然后让孩子一人待在房间。这项实验旨在探究儿童在延迟满足方面的能力与成功特质之间的关系。
许多人倾向于大幅折扣未来的回报,而追求即时满足。对于成年人来说,当下偏误可能是储蓄退休金的最大障碍之一,因为我们更看重 “现在”而非“未来”。此外,所面临的诱惑已经远不止一两块棉花糖那么简单,而是变得更加复杂多样。
在我们的内心中,吸引我们做出这种选择的不仅是当前的快乐。我们与生俱来的倾向是维持现状,而非采取行动去改变。这种倾向在无形中替我们做出了决定。选择阻力最小的路径、不采取行动往往显得更容易。
这就是所谓的现状偏误,它解释了为什么自动订阅可能会带来风险。人们往往会受到惯性的影响,继续使用这些订阅服务,因为须要主动采取行动才能取消它们。而拖延症自然也会在这个过程中发挥作用。
我经常使用的投资例子是退休辅助计划(SRS)。每年的12月31日是获得估税扣税的SRS缴款截止日期,然而,有些人还是会犹豫不决是否要将资金存入SRS账户,或是否要把SRS资金用于投资。在这种一拖再拖的情况下,等到他们意识到的时候,可能已经错过获得估税扣税的缴款期限。
回避亏损可能导致错失收益
更令人震惊的是,截至2023年12月,仍有19%的SRS资金依然留在现金户头,没有进行投资,一年仅获得微不足道0.05%的利息。一些人说服自己需要更多时间熟悉相关知识,才会迈出下一步。当看到静止不变的储蓄金额开始波动时,也会感到不安。
除了上述种种原因,我们对亏损的感受往往比对等额收益的喜悦更为强烈。投资组合中多了100元,可能只是心情稍微好转,接着继续过日子。如果是100元的亏损,整个人就开始焦虑,思考哪里出了问题。这种现象被广泛称为损失厌恶。
害怕亏损是一种强烈的情绪,它可能阻止我们做出经过深思熟虑的风险决策,并使我们将短期安全置于长期财富积累之上,最终却会牺牲长期投资回报的更大潜力。
当距离退休还有几十年时,人们可能会过于集中于现金和固定收益类资产。新加坡人仍倾向于采取非常保守的投资策略,通过低风险工具来为退休做准备。一项调查显示,新加坡人为退休准备的前两大方式分别是通过储蓄账户(61%)和公积金(56%)。然而,即使是退休人士,仍可能需要一定比率的股票投资,以帮助抵御长期退休期间的通货膨胀。
行为经济学家理查德·塞勒(Richard Thaler)和法学学者卡斯·桑斯坦(Cass Sunstein)认为,人们有两种思维模式:一种是直觉和自动化的,另一种是反思和理性的。这两种模式有时会发生冲突,因为前者倾向于保持现状和追求即时满足,而后者则可能意识到为未来退休储蓄和投资的必要性。
不过,了解退休规划的重要性还不够。我们须要认识到自身固有的认知偏见以及在采取有利于长期利益的行动时,大脑容易陷入的心理陷阱。
正如塞勒所说:“如果你想帮助人们实现某个目标,就要让它变得简单。” 如果我们能够以一种方式来引导人们构建决策,使他们倾向于做出更理想的选择,那么我们就能够为更大的成功奠定基础。
一种方法是通过让投资变得简单、容易且自动化,将最佳结果放在阻力最小的路径上。
首先,设置自动化的每月投资计划,通过从银行、公积金或SRS户头中直接扣款,来减少当下偏差和行动惰性。接着,选择由专业人士监控并自动平衡的全球多元化投资组合,以保持投资的简单性并降低管理的麻烦。
这并不复杂,收益也非常明确——我们今天须要存钱,以确保未来的退休生活财务无忧。在整个过程中始终不变的是,须要有意识地选择不在当下享用这笔钱,而是留到未来的黄金岁月,为自己带来长远的回报。
(作者是智安投(Endowus)首席客戶总监苏倩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