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外界希望看到马来西亚零售业者Macrovalue能为新加坡超市业引进更实惠的价格,但多重因素使然,集团不太可能对买下的新加坡超市进行大刀阔斧的变动,改变商品构成、店面布局、以及价格战略等。
星展研究星期三(6月11日)发表报告,做出以上分析。
报告指出,Macrovalue计划三年内上市,战略重点不会是可能影响利润率的价格战。此外,无论是扩张速度还是维持低价的能力,集团在新加坡都很难超越职总平价超市和昇菘(Sheng Siong)这两大竞争对手。
星展研究也分析说,Macrovalue两年前先从DFI零售集团(DFI Retail Group)手中买下马来西亚的冷藏公司超市、巨人超市和高档超市Mercato(相当于CS Fresh)等业务;但至今,集团并没大幅调整它们的运营战略。
近日,星展研究实地考察Macrovalue在马来西亚新山管理的三家超市,包括一家位于新山柏兰宜商场(Plaza Pelangi)的高端超市Mercato和两家巨人超市。
研究团队发现,Mercato超市的布局与新加坡的冷藏公司类似,巨人超市也维持原先的霸级超市(hypermarket)布局,与新加坡的巨人超市淡滨尼店相似。
此外,三家新山超市内的产品构成基本一致,价格策略也大致维持原样。仅有的调整,是Macrovalue将DFI零售的自有品牌Meadows商品,换成了Macrovalue自有品牌的商品。
Macrovalue集团创办人之一林跶镪在收购后曾说明,现阶段重点是要让顾客感受不到变化,继续前来购物。在新加坡,除了超市管理团队和员工不变,所有消费奖励计划也维持原样。
星展研究认为,集团还有2028年前上市的目标,收购两个新加坡超市品牌可能是为了加强估值水平;此外,集团也需专注改进运营和盈利能力,会更重视能否盈利,而非可能会拉低利润率的价格战。
“盈利状况好转,对吸引投资者兴趣并确保成功IPO(首次公开售股)都至关重要。”
我国超市业竞争激烈 但仍有发展空间
另外,考虑到新加坡超市业激烈的竞争格局,Macrovalue目前胜算不大。数量上,职总平价超市具备压倒性优势,全岛门店超125家;昇菘门店有77家,同为平价路线的巨人超市只有40家。
在价格方面,昇菘超市以审慎风格,在利润率上领先。昇菘有严格成本控制,对电商、会员计划和市场营销等投资相当有限。加之强大的品牌知名度和靠近居民区的选址,星展认为,昇菘的低价与盈利优势仍会持续。
新加坡超市竞争如此激烈,为何Macrovalue依然决定入场?
对此,星展研究认为,新加坡超市市场还有扩张潜力,对Macrovalue而言仍有发展价值。
若与同样寸土寸金的香港相比,新加坡的超市赛道还不算过于拥挤。
星展研究认为,不同于中国大陆和马来西亚面积辽阔且市场分类多样,香港和新加坡一样面积有限且人口密集,在超市市场方面更具备对比性。
目前,新加坡每间超市服务人口是1万6000人,高于香港的1万零919人;每平方公里的超市数为0.5家,低于香港的0.7家。这说明,新加坡的超市数量,还有一定增长空间。
再加上,新加坡正在持续建设新的预购组屋项目(BTO),也有助于扩大超市市场的规模。星展研究预计,从2027年到2029年,与BTO项目相关的超市开业数量将增长,每年新门店或有三家至九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