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半个世纪前,新加坡大型清洁公司Chye Thiam Maintenance(CTM)创办人陈再添,与妻子一同转行从商,于1979年在本地建筑业蓬勃发展时期,结束养猪业,投身环境清洁与建筑维护领域。
如今,这个家族企业CTM已发展成拥有近3000名员工、年营收逾亿元的大型清洁公司。创办人陈再添与妻子早已退居幕后,享受退休生活。现年50岁的长子陈伟富接任总裁,长女陈诗丽担任副总裁,三子则出任营运总监;唯独次子选择法律之路,未参与家族事业。
创业之初,陈再添夫妇仅具小学和中学学历,也不谙英文。尽管如此,这对敢拼、肯闯的创一代夫妻,不仅白手起家,更以实际行动,给家中长子上了一堂人生课。
陈伟富在接受《联合早报》专访时说:“父母都不会说英语,却能为世界顶尖的新加坡樟宜机场提供服务,这其中一定有值得思考的地方。我从中领悟到,他们与客户之间建立的是一种信任关系。他们从不满足于刚好合格,而是力求超越期待。”
营商的诚信之道,其实是抽象的概念。陈再添夫妇却将诚信具象化,用业务能力堆砌自信,说服政府机构和企业同CTM合作。从樟宜机场、国家环境局(NEA)道路等,甚至到世界一级方程式(F1)新加坡大奖赛,如今都能看见CTM的身影。
以人为本与创新并济
在陈伟富的眼中,父亲陈再添始终展现出前瞻且开明的思维方式。他回忆道:“父亲告诉我,曾有客户总是向他‘要人’,当时他明确回应说,人力不是越多越好。公司当然能提供无限人力,可如果你要的10个人表现都不好,那又有何意义?”
所以,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起,陈再添就已开始推动“成果导向”(outcome based)模式,取代传统“人力导向”(manpower based)思维来洽谈生意。
陈伟富延续这一理念,并在公司内部积极引进各项创新计划。例如,2023年他斥资六位数,向中国自动驾驶技术公司文远知行(WeRide)采购两辆无人驾驶清道车,成为新加坡首个引入此类设备的清洁公司。
此外,在去年底成立电子废料回收中心后,政府于今年批出一块土地予CTM,用来发展一体化回收设施,预计这个项目将在后年正式投入运作。
陈伟富说,如今的工作不再只是为糊口谋生,而同工同酬的制度也可能削弱团队的积极性。因此,CTM成立一家获得新加坡劳动力发展局与工艺教育学院认可的培训机构(Approved Training Organisation,简称ATO),为员工提供技能再培训与自我提升的机会。
这一系列计划,自然而然地为CTM建立起一支与时俱进、具备未来竞争力的人才队伍。
一段“自然而然”的传承
随着家族生意日益壮大,创一代陈再添夫妇也逐渐步入人生的另一阶段。事实上,退休这件事,他们早在几年前就开始规划。
陈伟富说:“时代剧变,许多事都在不断演进和发展,我的父母深知这个道理。他们认为,与其成为我们的包袱,不如选择信任我们几姐弟能继续耕耘家族事业,同时也为自己找个退下来的时机。”
于是,大约在三年前,陈伟富的父母亲主动引入一名持有少数股权的股东,为企业转型与权力交接铺路。
作为家中长子,陈伟富认为他接班是“很自然的事”。他在公司服务23年只是账面数字,实际上从孩童时期就跟着父母到工地去“做工”了。
“说是‘做工’,其实更像是在工地玩。当年CTM承包几乎全岛公园的清洁工作,所以每逢星期一、三、五、六、日,我们和爸妈一起吃早餐后就随他们去现场。他们忙工作,我们兄弟就在公园里玩耍,之后再一起吃午餐。”
家业常青秘诀是适时放手
如今年近半百的陈伟富,也开始思考未来的交棒。预计10年后,他也将面对退休问题。他提到,儿子目前正在国民服役,未来志在学医;女儿还在读中学,因此谈接班为时尚早。他会和孩子们聊起工作与家族企业,但不强求他们接手。他说:“只要他们有意愿,我一定全力支持。”
陈伟富说:“我觉得我和父亲的想法一样,当时间到了,就该交棒给更合适的人和团队去继续这份事业。其实我正在物色接班人,若有一个人能证明他比我做得更好,我明天就愿意把所有担子交给他。”
正因如此,他也不排除未来推动公司上市的可能。
“如果走上市这条路,我们可以引进专业管理团队。‘专业’的定义,是必须真正了解我们这个行业,并能推动业务发展。也不排除有其他行业的大企业有意加入并支持我们的扩展方向,这些都是我们可以探索的可能性。”
不论未来接棒者是谁,只要对方能清晰说明业务如何营运、延续和拓展,并提供令人信服的承诺,CTM都愿意敞开大门。由此可见,适度“放手”与信任,是陈家父子让企业历久弥新的核心秘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