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订单和新出口等增长速度加快,我国制造业在连续两个月萎缩后出现回稳。然而,受访经济师普遍谨慎看待下半年的增长前景,其中电子和生物医药制造业仍容易受到下行风险冲击。
新加坡采购与物流管理学院(SIPMM)星期三(7月2日)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我国6月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上升0.3至50,重回荣枯临界点。
报告指出,6月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略微上升,主要是新订单、新出口、进口和投入品采购的扩张速度增快。与此同时,投入价格指标恢复扩张,工厂产出和就业指数的萎缩速度略有放缓。
至于供应商交货、制成品和订单积压的扩张速度面临放缓。未来商业活动指数萎缩的速度则是加快了。
新加坡采购与物流管理学院执行董事傅豪中指出,令人欣慰的是,尽管全球经济环境仍充满贸易不确定性,但制造业在进入下半年之际已恢复扩张。
他说:“有迹象显示,本地制造商对全球贸易政策和关税快速变化的局势感到担忧,进而导致供应链出现碎片化。”
6月电子业采购经理指数升至50.1 扭转颓势
另一方面,6月份电子业采购经理指数环比微升0.2至50.1,同样扭转前两个月的萎缩态势。
报告指出,电子业指数上升是受到工厂产出和投入价格恢复扩张,以及新订单、新出口、进口、投入品采购扩张速度加快的支撑。不过,供应商交货、制成品和订单积压的扩张速度有所放缓。
采购经理指数若为50,代表制造业保持平稳或无变化,超过50处于扩张状态,低于50则反映萎缩。
华侨银行首席经济师林秀心认为,制造业和电子业采购经理指数重回扩张区间,表明市场情绪和企业信心已有所稳定。不过,由于10%的基准关税可能维持不变,一旦关税政策正式生效,未来几个月的商业势头或将放缓。
她说:“自4月份以来,制造业和电子业的未来商业指数连续三个月萎缩,分别处于49.8和49.7的收缩区间,表明企业对招聘意向依然保持谨慎。考虑到全球经济格局仍存在关税不确定性,这并不令人意外。”
星展集团高级经济师蔡汉廷接受《联合早报》访问时指出,虽然新订单、投入品采购和进口等各项指标快速扩张,但在持续的外部不确定性下,本地工厂依然保持警惕,这反映在生产和就业指数上,两个指标已连续第三个月出现萎缩。
他还提到,制造商在上半年提前安排出货,“回吐效应”预计将在贸易和工业生产放缓中显现出来。
他说:“对等关税暂停期限将至,美国与众多贸易伙伴正在进行的关税谈判仍存在巨大不确定性,全球贸易环境更为严峻,不利于新加坡外部需求的前景。我国电子和生物医药制造业同样面临下行风险,因为美国还没完全排除对半导体和医药产品进口加征关税。我们对下半年的前景仍持谨慎态度。”
林秀心预计,我国第二季的经济和制造业增长将保持韧性,增速分别接近第一季的3.9%和4%。她也指出,除非核心通胀面临下行压力,否则新加坡金融管理局将在7月继续维持当前放缓升值的货币政策。